迪庆藏族自治州,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藏、川三省区交界处。迪庆藏族自治州管理1个县(德钦县)、1个自治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香格里拉市)。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其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描绘了一个远在东方群山峻岭之中的永恒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
先秦—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秦汉:汉武帝在"西南夷"设置郡县 。
三国蜀汉时期:属云南郡地。
隋唐: 南宁州总管辖。唐武德四年(621年):设神州,今维西、中甸的部分地区为唐剑南道姚州都督府十三羁縻州之一。唐永隆元年(680年):吐蕃在今迪庆境内维西塔城一带设"神川都督"。
宋元:设四镇八府,维西县境归么些大酋统辖,属四镇之一的成纪镇,名罗间。至元三十年(1293年9月):云南旦当(中甸藏区)划属宣政院管辖地。
明清:明代分属丽江府、永昌府,部分属云南都司。清雍正四年(1726):将迪庆地区划归云南省,设中甸厅.雍正五年(1727):设维西厅(辖阿墩子),设通判。
民国:民国元年(1911):中甸、维西改厅为县,直属云南省腾越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阿墩子改为德钦设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7年9月13日设立迪庆藏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驻中甸县,中甸、维西、德钦3县划归迪庆藏族自治州领导。迪庆藏族自治州仍由丽江地区代管。1973年8月,迪庆藏族自治州为省直属管辖。2014年12月16日,设立县级香格里拉市。
迪庆,在东汉时为牦牛羌地,于1973年8月被确定为省直属管辖。
截至2018年末,迪庆藏族自治州千人以上的民族有5个,分别为:彝族、白族、普米族、苗族、回族。
迪庆,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处于滇、藏、川三省区交界处,西北接西藏,东临四川,东南邻丽江,西接怒江。
地形:地貌独特,境内有古高原面,也有大山、大川、大峡。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群,有低海拔现代冰川。境内最高海拔为6740米,最低海拔为1486米。
气候:属温带——寒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4.7℃—16.5℃,年极端最高气温25.1℃,最低气温-27.4℃。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
水文: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的上游均纵贯迪庆州,迪庆境内有大小支流221条。
植被:迪庆森林覆盖率高,主要树种包括云杉、红杉、冷杉、高山松、红豆杉、香榧、云南松、华山松等。
迪庆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远离工业、化学污染,动植物资源丰富,被誉为“动植物王国”和“天然高山花园”。主要特产有青稞、冬虫夏草、牦牛、藏红花、紫金龙、胡黄连、红雪茶、天麻、贝母、杜仲、当归、松茸。
迪庆的非遗项目包括:尼西黑陶、藏族医药、藏族“卡甲”习俗、藏族“百谐”祭祀礼仪、纳西族传统纺麻技艺、藏族传统金属铸造工艺、藏族服饰、阿勒古歌、青稞酒制作技艺、格萨尔、瓦器器舞、阿卡巴拉舞、锅庄舞、大词戏、木碗制作技艺、傈僳族祭天古歌、拖顶藏族酒歌、藏医药(藏医骨伤疗法)、热巴舞、民间信俗(梅里神山祭祀)、酥油花、唐卡、迪庆藏族雕版印经技艺、迪庆藏香制作技艺、迪庆藏刀制作技艺等。
迪庆地貌独特,有古高原面,也有大山、大川、大峡,是世界著名景观三江并流的腹心地带。主要景点有:千湖山、碧塔海、扎雅吐司庄园、独克宗古城、纳帕海、硕都湖、石卡雪山、小中甸花海、哈巴雪山、白水台、拉姆央措湖、雨崩村、依拉草原、巴拉格宗大峡谷、松赞林寺、虎跳峡、梅里雪山、普达措国家公园。
航空:迪庆香格里拉机场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民用机场,机场位于香格里拉县城西南部,距中甸县城5公里,飞行区等级为4D。通航城市有昆明、重庆、拉萨、广州、西双版纳、北京、深圳、贵阳等。曾荣获云南省“文明单位”称号。
公路:迪庆藏族自治州连接滇、川、藏三省区,现在交通比较方便,形成了以滇藏公路、川藏公路、康藏公路为干道,全省各公路为主道的交通网络,州内交通主要以公路为主。
铁路:香格里拉火车站位于市境内的建塘镇,将于2020年与丽香铁路一并投入运营。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南起大丽铁路丽江站,向北跨越金沙江,经小中甸至香格里拉,线路长139公里,设拉市海、虎跳峡等12个车站,按国铁I级电气化单线铁路、行车时速120公里标准进行设计,建设总工期为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