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到来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云南季为你寻找到的,是这一个小小的鱼型乐器。当它发声时,我们仿佛能够感受穿越千年的历史与传承的情怀。
“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只是工艺与风俗。它蕴含着一个民族千百年来的发展记忆。指尖上的艺术,凝聚着传统手艺人对自然的尊敬,对生命与世界的思考。
唯有热爱 才能抵御岁月漫长
古时的乐器,大多有着它们辉煌的历史,随便一搜就是辉煌的长篇,夺目璀璨,容易被人所提及。可是今天说到的呜嘟,哪怕比起它同宗的埙来说,描述也不过是寥寥几笔,《嘉鱼县志》曾记载“泥呜嘟,古称吴嘟,也称“叫叽儿”为三国东吴时簰洲牧童所创”,随后流传于长江中下游。制作简单,难登大雅之堂,也造成了它现今少为人知的境况。
来到世博园的非遗传承基地,我们见到了杨德云老先生。他从小就很喜欢乐器,儿时听到过街巷中呜嘟的声音,在他心里悄悄扎根。于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下,好像唤起了前面的特别缘分,开始潜心开始研究关于这个乐器的一切。
“呜嘟原材料简单,那时候直接就去工地挖陶土来制作”杨老先生这样说,正是以这不起眼陶土为起点,他开始了关于这件乐器的研究。
数年光景转瞬即逝,老先生把身心投入其中,亲自拜访名师,学习,关于它的相关知识早就烂熟于心,说起来自然头头是道,他告诉我们最简单的分辨呜嘟与埙的方法,就是二者一个是开口吹,一个是闭口吹乐器,解答了外行的疑惑。
随着不断的钻研,杨德云老先生的呜嘟制作的工艺也越发精巧,从最初粗糙的仿制,到后来进行改进,提高呜嘟的音域和音色,到现在将呜嘟打造为自己独特的一个标志,让它为更多人所知,甚至他还研制出不变指法能变调的演奏法,可演奏十三个自然音阶。其中最小的“呜嘟”不但能演奏乐曲,甚至能吹出100多种鸟叫声。
这其中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见的,毕竟这一过就是数十年的时间,随时都会有停下想放弃的时候,只有真正的喜欢,才能把遇到的各种困难看成动力,也才能沉下心来,不去考虑回报的,把这样一个事业做下去。最后将那些年随手捏即可制作的呜嘟,变成了能今天够发出和声的“宝贝”。
都说时间能够证明一切,坚持做一件事,把它当做目标而努力,靠的正是心里那份最单纯的热爱,没有多余的杂念,才能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这样伟大的成就。
经历过后 愈加变得淡然洒脱
“土净、音净、人心净”。是杨德云老先生制作呜嘟的光景中,感悟出的道理。虽然已经年过古稀,但是在我们与他的交谈中,总能感受到一种孩子般的纯粹。这是一种在经历诸多纷扰之后,还能用沉静内心,去面对器物的一种淡然的态度。
泥土是最简单的材料,它看似是“死物”,其实却是自然无形的表达。呜嘟制作,从选料,捏制成型,开孔,到最后入窑烧制,调音完善,整个过程都是老先生自己完成,全手工制作的过程,拥有着随机性,窑烧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变化,也会导致成品充满变数。
如何让呜嘟制作更好,只有在数次的失败后,才能逐渐摸索出背后的规律,细节的把握,往往影响着最后的品质。老先生一点点琢磨,慢慢的修改,才能将手里的泥土,变成有生命的东西,通过呜嘟传达出他想表达的声音。
在杨德云老师的工作室架子上,陈列的各式各样的呜嘟,见证着它对于呜嘟的创新过程。到现在,他所制作的呜嘟,已经能够呈现出“无数”种不同的声音,大大扩宽了呜嘟的音域,从原来的三五个音阶扩展为十三个音阶,甚至二十个音阶以上,并有低音、中音、高音多种类的呜嘟。其中的和声呜嘟,还在1997年获得了国家的专利。
在一切求快的年代里,沉静下来是很难的,这句话颇有几分哲学的意味。杨德云老师也用他的经历,验证着这句话的道理。毕竟做一件事容易,做好却很难。如果在中途就抱怨放弃,或许也不会收获最后成功的那份洒脱的情怀。这也就是匠人精神的宝贵之处,常年与手艺的对话,让他们拥有了岁月打磨后的那份淡然。
“匠人精神”究竟是什么?是专注的态度,精雕细琢的品质,是纯粹的意志,拼搏的动力,是创新的衍生,是产品的灵魂,更是对于非遗传承的敬意。
在生活中忙忙碌碌的人们,总难得寻觅一份心灵的安宁,过快的节奏带来的大多是压力与窒息感,总想停下脚步,羡慕起古人生活的缓慢、简单而洒脱,听得呜嘟声音起,古朴浑厚,缥缈悠远。
时值自然文化遗产日,云南季为你带来这枚小小的呜嘟,听它发出悠然穿越千年之声,感受在古朴浑厚中,所蕴含着的那份内心平和。这样一个关于匠人的故事,也希望能够给你以启示,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