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命名酒类的时候,很大程度是参考了酒品的颜色,比如红酒、黄酒、白酒,初听就能在心里留下个相关的猜测印象。而在云南,有一种酒饮,十分的特别,它虽为绿色,但是却被称为“肥酒”,难道这酒也开始有“肥瘦之分”了?这其中的文化渊源,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肥字传说
相传,有一妇人想偷偷带块肥肉回娘家,正在取肉时,夫家进来了,妇人情急之下随手将肉放进正在酿酒的大缸。过了几天,妇人从娘家回来,急忙去看家酿的米酒,只见酒已变的碧绿如玉,酒味醇厚芳香,一点油腻的肉味都没有。就这样无意间酿出了风味独特的“杨林肥酒”。
又据杨林的老人们说,肥酒本不叫“肥酒”的,只是人们把酒坛悬于井内数十年,当初遗忘在坛口的一块肉不小心掉入酒中被溶,故得名“肥酒”。
一百年的时间太久,历史的长河记载下太多的关于“肥”字解释的传说,其中流传的美丽故事赋予了杨林肥酒神秘的色彩,人们用这样独特的方式记载并传承了它的文化和历史,这些传说在人们的心中给了它一个永恒的生命。
气候配方
杨林肥酒是中国绿酒之一,至今已有140余年历史。在传承绿酒文化的过程中,饱经沧桑。由于地处滇中古驿道云南东部进出口的要冲,杨林自古商旅云集,市井繁华,且酿酒业尤为兴盛。相传有“五谷酿酒,欢庆丰年”的习俗,明代嵩明诗人、医药学家兰茂留下“农歌早稻黄,太平村酒贱”的诗句。
云南地处高原,空气湿润得天独厚的优势,用独特的山、水、气候酿酒,有助于酿酒业所需的多种微生物的繁衍生息和生化反应,对除去新酒中的暴辣味也十分有利。采用来自高原地表深处晶莹透亮的天然矿泉,吸纳优质的高粱、小麦、糯谷、玉米之精华,借助精湛的传统酿造工艺,陈酿精制,加入党参、拐枣、陈皮、回香精心泡制而成。
杨林肥酒的配方源于明朝云南著名的药物学家、诗人兰茂着的《滇南本草》。清末,杨林酿酒业主陈鼎设「裕宝号」酿酒作坊,依据兰茂《滇南本草》中记载的水酒十八方,采用自酿的纯粮小曲酒为酒基,将党参、拐枣、陈皮、桂圆、大枣等十八味名贵中药加入浸泡,传承了兰茂的“绿酒”,冠名为“杨林肥酒”,这些记载看上去更像是更符合冠名的来源。
其实在了解了它的制作及材料之后,我们能够明白为何酒体呈现绿色,也就更加能理解名字中“肥”的含义,无非是这酒的独特制作,造就了它更加“肥厚”的口感,实在感叹文字与实际感官之间的精妙契合吧。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