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走进美丽的泸沽湖,尽管湖畔已非常寒冷了,但是走在村村寨寨里,你就会感到一种温暖。不仅由于摩梭人的热情让人有一种特别的亲切,还因为这个时候村民家的房顶上、楼上都堆满了包谷,到处是黄澄澄的。走进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在制作猪膘肉,大人、小孩子都满心喜悦,人们被包谷和猪膘肉映红了的脸上总是那么灿烂,一座座木楞子房构成的一个个村落是泸沽湖边一幅幅丰收的美丽图画。
纳西族(摩梭人)猪膘肉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永宁乡。摩梭人称猪膘肉为“博产”或“博产舍”,外形颇似琵琶,故又称“琵琶肉”。清《滇南闻见录》有“丽江有琵琶猪,其色甚奇,煮而食之,颇似杭州之加香肉”的记载。
制作猪膘肉首先挖灶,烧好开水,准备所需的刀、竹枪、刮毛刀、缝制猪膘肉的麻绳,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始宰杀。猪膘肉的制作过程分为宰杀、剔骨肉、抹调料、缝制、压扁、晾晒、放置等几个步骤。当地人将猪宰杀后将猪肚剖开,将内脏取出,然后就将猪背朝下肚朝上铺着,用刀将骨和瘦肉从猪体内剔出。哥洼扎西说,“这一道工序比较复杂,几乎将瘦肉和骨剔干净,只有猪头不经过这道工序,猪头保存完整,在猪头上抹盐并加上调味品,这是一道重要的工序,抹盐时要均匀,一般配料要用盐、花椒、大蒜、生姜,有时还加上酥油和蜂蜜。”
调料涂抹均匀后就是缝制,即将剔好、抹好调料的猪膘肉用大铁针和麻绳缝合,缝的部位主要在猪肚、猪脚,缝的针眼约一寸长,缝时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力气,所以一般都是由男子来完成的。
缝好以后就进入下一道工序晾晒,将猪膘肉放置在太阳下晒上几天或是阴干,将猪肉的水分晾干,至此猪膘肉基本做成,将它搬进屋里,搁在家里的神柜或灶台上,一个挨着一个,或叠放堆码。
猪膘肉放置时间长短不一,短的一年两年或三年,长的甚至放置八十年,不少猪膘肉都在经历了无数个春秋以后仍保存完好,不会变质。到泸沽湖边的摩梭人家作客,经常会用搁置已久的猪膘肉待客,这些猪膘肉经过了好几个年头,表面上布满烟尘,呈深褐色,有一种苍桑感。但烹制好后味道很好,无异味,也不会闹肚子,很神奇。这大概取决于当地的地理位置,高原湖泊周围,气候寒冷、空气干燥,加上制作的工序讲究,所以猪膘肉能保存很长时间。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