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少年时,我与“演戏”擦肩而过

2021

09/11

22:22

来源

云南季

50多年前,当时的解放军总政话剧院曾判昆明军区国防剧院演出过“女飞行员”,当时老父亲搞到了二张戏票,便让他的同事熊叔叔、高阿姨抱着我去看了演出。

也不知是喜欢看原汁、原味京腔、京韵的演出,还是喜欢为嘉宾准备的冰淇淋,我发现自己突然迷上了看戏,用现在时髦的语言讲,与演戏有了“感觉”。

那时的老父亲恰好分管的是文化教育,每年经常要参加审阅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这也就让我获得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机会,从而培养了我童年时的文艺“细胞”。

360截图20210911221824258

“一树红花照碧海,一团火焰出水来。珊瑚树红春常在,风里浪里把花开”。60年代中期,昆明市评剧团排演的这出《珊瑚颂》,曾非常的卖座,而我则是第一批“审剧”的“小领导”,记得当时的我,头戴一顶皮制的爪皮小帽,穿着一身用老父亲旧制服改的毛呢小西服,抱着剧中女主角送来的鲜花,那份得瑟劲就别说了。

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老父亲被革委会用车送到了安宁红星农场学习改造,收音机里除了京剧样板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外,几乎再无其他文艺节目,加上大哥哥、大姐姐们“停课闹革命”,故而我也只能守在收音机旁,整天没事找事地学唱样板戏,还别说,小半年过去,我便能有板有眼地在外公、外婆面前,唱上那么几段。

大约是71、72年吧,有一天刚上完课,收拾起书包,准备回家滚铁环玩时,突然有同学伍杰告诉我,听说省滇剧院老师来招学员,你唱戏唱得好,去报个名试试,没准能被选上呢。

伍杰这一说,瞬间让我多少有些动心,我所在的布新小学是上世纪布业公会老板和店主捐款建盖的“火神殿”,学校不但占地面积较大,设施完好,且有一个比较考究的礼堂和两个操场,礼堂的座椅即便按现在电影(剧)院的规制也是最好的,尤其是还有一个可两旁上人的戏台,戏台后还有个演员化妆间,云南省滇剧院招小学员便在此报名和“考试”。

负责来挑选云南省滇剧院学员的李老师很漂亮,很多年以后当我去云南省图书馆借书时,才知道她的全名叫李若兰,是当时“省滇”中轻年演员中的台柱。

轮到我上台表演时,我声情并茂地表演了京剧样板戏中的《沙家滨》中的“朝霞映在阳澄湖上”和《智取威虎山》中的“打虎上山”,毫不夸张地讲,李若兰老师对我的功底还是非常满意的。

后来我曾听她讲,她曾两次上门找我母亲,谈省滇剧院准备收我做学员的事,可惜当时老母亲觉得我还小,而且也对演戏这一职业有偏见,便没有同意,直到50年后,她才吐露,当时应该让我去云南省滇剧团。

360截图20210911222102785

(特约编辑:张耀辉)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