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老昆明记忆:“五.七”干校的“放牛娃”

2023

11/16

09:25

来源

云南季

      大约是56年前,在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开始时,我便和曾戴着纸糊的“高帽子”,在大街上遊街的老父亲一道,来到了安宁凤凰山下红星农场旁的五华区“五.七”干校内,充当了一名“放牛娃”。

        记得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时节,老父亲用当年战争时期留存下来的桐油布“打好”了一个大背包,而我则用一个军用跨包,把学校发的各种教科书和从顺城街回族糕点铺买的椒盐饼装进去,随着父亲座上了开往安宁的列车。

       当时的小火车只能开到“长坡”,而此后到凤凰山红星农场的10多公里山路则只能慢慢地走着去。screenshot20231116

       父亲是个老兵,多年的战争生涯,“打磨”出了一副与其外表不相符合的强健身体素质,而我当时8岁还不满,几公里路下来,脚掌心都磨起了小泡泡。

       此后,是父亲背着我这个未来的“放牛娃”,一步步来到红星农场旁的“五.七”干校的。

       而当晚,又是父亲找来一根缝被子的大针,在煤油灯下烧得发蓝光时,再为我挑破脚上的大泡。

        “五.七”干校内共养着三头大水牛、两头刚刚冒出尖尖角的小黄牛,也就是在挑破脚上的水泡几天后的一个大早,我就自个爬上水牛背,与牛群一起缓缓的朝凤凰山上“进发”。

       俗话讲,老牛识路,尽管往山上走时,都是坡坡坎坎的山路,崎岖不平,有时我甚至怀疑自已会从牛背上摔下,或者因找不到晚上回“干校”的路而要在山上过夜。

       而到吃中午饭时,老父亲便会找一处相对平趟的地方,让牛自已去找草吃,然后从军用跨包内取出饭盒、水壶,再挖二个马蹄形的洞,将临时找的枯草、枯枝用火柴点燃,就这样将饭煮好,加一点咸菜就算对付一顿。

       虽说“放牛娃”的日子过得很艰苦,但也有乐趣,尤其是到“出菌子”的,父亲还会和我一道,满山遍野的赶着牛,去找菌子,然后在水库中清洗干净,晒干后留着等有空时再带回昆明崇仁街家中。

       印象中,还记得有一次正在熟睡时,突然听到隔壁几位叔叔,过来叫父亲带上手电筒,去水库边的水稻田内抓“田鸡”,那晚上也的确抓了好多的“田鸡”,而且当晚就用饭盒加菌子煮了“田鸡”汤,那滋味儿现在都仿佛还能嗅到。

(特约编辑:张耀辉 李红戟)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