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再把凯儿从嵩明杨林十四冶机修厂,接回昆明的东寺街、石桥铺家中时,孩子已经开始懂事。
当看到家里面哗哗流淌的“自来水”时,也会情不自禁的伸出自已稚嫩的小手,去帮着大人洗菜、淘米。
后来我才知道,当时的杨林十四冶机修厂,自来水都是几栋楼共用一个,且要凯儿的外公、外婆自已去挑水,难怪孩子看到家中有自来水时,多少会有些惊喜和好奇。
记得我少年时,崇仁街荣庆里也开始有了自来水,一开始大家对自来水还很好奇,洗菜做饭时,几十户人都会争着用水桶,去接自来水用。
可后来经过一段时间,新鲜感过去后,左邻右舍才发现,自来水中竟含有大量的“漂白粉”,洗菜、洗衣服还可以,煮饭却不行。
那时候,很多人家里都用大玻璃瓶、瓦罐养着一种叫“太岁”的生物,吃面条时倒上一点养有“太岁”的水,比街上买来的醋还好吃。可有一点,如果加入自来水,而不是缸里的井水,“太岁”便会死去。
我至今依稀还记得,从那以后,外公、外婆淘米煮,甚至洗菜时,也都不再去接自来水,而我也就每天都会提着水桶,去巷道尽头的井里“打水”。
当时的五华区“革委会”,对“家属院”的管理也比较松懈,荣庆里8号的每个院坝内,都有共用电表,每月按户平均分滩。
而“自来水”费的收取则是按每户,人均每月8分钱收取,故而很多家庭虽然觉得煮饭、洗菜不靠谱,洗衣服、洗澡还是很方便的。
老外婆是旧社会裹的“小脚”,故而老母亲不让其到井口边去洗物,而自从巷子里有了自来水后,老外婆洗衣服、洗裹脚布、洗小弟的尿片就方便了许多。
再以后,搬了新家,自来水进入了每家每户,可即便如此,我有时仍会想起50多年前,荣庆里几十户人家共有一个自来水龙头的往事。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