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12月他到杭州,天气预报说会迎来场雪,与友人谈起,雪里藏梅很漂亮,于是就想到了“冰雪落而梅花隐,琴声起而君子出”,这便是如今“梅隐堂”的出处。
梅隐堂研习所位于团结乡文化创意园内,沿着路走到最底左转就找到它。轻轻扣门,门开就到了古琴的世界。梅隐堂占地1000多平方米,左边是古琴制作室,右边是综合性馆,平时董晋云就在那培训、授课、交流。抬头便能看到了梅隐堂的牌匾,牌匾看上去很简单,但它是用大漆做的,就算过了一百年都不会变色。
缘分让他打破过去 坚持让他走的更远
问及为何想做琴,董晋云说:“缘分呗,真的说不清楚。”
他理工院校毕业,在2007年以前的生活都与古琴无关。但一次偶然他被古琴演奏迷住了耳朵,古琴也顺利虏获他的心。因为热爱,所以他就准备材料来尝试做古琴。兴趣虽是最好的老师,但隔行如隔山,古琴制作不仅需要理论支撑、制作经验,还要有弹奏能力。
董晋云可谓是三不沾,只能一切从零开始,去找人指导学习、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但是,资料寥寥无几。“当时的网络信息没有那么发达,老杉木、鹿角霜这些东西,只能在百度上面查一查是什么,但很少能生活中见得到”他说。
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越挫越勇,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来准备材料。材料准备好后,他拿着找到的古代古琴样式图录和一块木材,依葫芦画瓢绘好图纸,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做出了琴胚,上好琴弦,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张琴,这张琴他到现在都还在用。
做琴什么最重要,董晋云不认为是天赋,应该是兴趣加上意愿。他说:“你愿不愿意去改变生活方式很重要。很多人只是嘴上说愿意,但真去改变的话,他是不愿也不敢的。因为改变意味着风险,大多数人都缺乏这样的决心。” 于是他的斫琴之路从2007开始,一晃就过去12年,他依然在坚持。
用材严格 才能出精品
斫琴,细说下来有一百多道工序,运用几十种工具。
做琴的第一步是选木料,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你要了解木头的属性,只有了解它的秉性,才能够掌握它。
就如《琴操》载:“伏羲,作琴。”中伏羲所用的是梧桐琴,梧桐的纤维较差,琴声因而较为细腻。但是,现在所用梧桐较少,一是难得,二是梧桐性烈,容易遭虫蛀,又容易变形。董晋云介绍道,“梧桐需要经过多年的处理,才能够使用。我这边也有一批处理了6年的梧桐。它的属性不稳,即使做出琴来危险系数也很高。即便做5张琴也可能会有2、3张开裂。”
木材除梧桐外,还有松、杉、杨等。老杉木是董晋云所用最多的木材,因为杉木属性较为稳定。董晋云为我们展示置挂在架子上的杉木木料,“我们一般面板选用杉木,底板选用梓木。这两种材料是一阴一阳的组合,就像是太极图阴阳和合而成。这是古琴古法制作工艺里面的要求。简单来说,古人是用什么材料,我们就是用什么材料的。”
上漆更是重中之重。古琴的漆胎大多用传统的大漆与鹿角霜合成。古书记载,鹿角霜入漆,可以增强漆胎的硬度。它是梅花鹿或马鹿等的角熬制鹿角胶后剩余的骨渣。董晋云所用的鹿角霜他会亲自去挑选,要买看得到鹿角的,已研制成末的成品他不会使用。他将鹿角霜买回后,自己再来细细研磨,按不同粗细程度捣筛成粉状与大漆调和制成漆胎。
大漆是漆树身上割下来的树汁,经过加工制作而成具有防水、防虫、防腐的功效。大漆的挑选董晋云更为严格,大漆由胶农专供,每年大漆的质量都能得到保证。他曾经还用过湖南和湖北的大漆,但质量不能够保证,现在基本都用云南产地的大漆。
春秋两载 匠心制作只为传世
董晋云古琴需要制作24个月,24个月里沉淀的是他的毅力、决心和理念。
他的理念是:所做的每张琴都能够传世。他注重理念,认为是理念指导他在做事情,这就是他对材料挑剔到苛刻的原因所在。“我希望这张琴在你的手里能够传到下一代,并能够对你的家族产生影响,这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董晋云说。
他的代表作是八宝胎工艺,用南红玛瑙、珍珠、朱砂、绿松石、红珊瑚、青金石等宝石灰调和生漆制成。他说:“我们一直致力于去做全世界最好、最优质、最顶尖的琴。” 他悉心呵护他的每张琴,昆明天干物燥,他每天都检测湿度的变化。虽然昆明的湿度很低,但放置古琴的大厅没有加湿器。他的琴都会在馆内放置半年左右,让它自然去变形,有问题就处理,这样琴之后就不会有太大问题。所以,他的琴是不怕去北方的。
在研习所遇到来自四川航空的机长陈飞,他去年7月左右来到研习所,一直在做琴。他说:“我弹琴已经4、5年了,大概每个弹琴的人都想亲手做一把自己的琴,然后自己用一辈子,这样才会更有意义。”也许这就是董晋云所希望的,匠心制琴,传世的不只是古琴,更是从古琴上收获的价值。
link:梅隐堂古琴十系列:寒香、清客、冷金、奇友、冬君、碎玉、癯仙、罗浮魂、九疑仙人、玉霄神,有趣的是,这都是梅花的别名。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