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傈僳族阿尺木刮——与羊有关的开始

2020

01/22

16:24

来源

云南季

僳僳族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或“学山羊叫的歌调”,流传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是传统的自娱性民间歌舞。

微信图片_20200328161845

“阿尺木刮”舞蹈形式热烈奔放,风格独特,基本上保持着传统的民间艺术形态。目前,一些传统舞蹈套路只有部分老人还会跳,面临着传承危机。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傈僳族阿尺木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阿尺木刮”涉及僳僳族人民婚丧嫁娶、节日喜庆、欢庆丰收、喜迎宾客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和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阿尺木刮”作为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民族歌舞载入了《中国民间舞蹈集成》,习惯上木刮、摆时和优叶被称作傈僳族三大调。

微信图片_20200328161531

傈僳族阿尺木刮流传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的同乐、新乐一带

山羊是维西傈僳族家家必养的牲畜,羊与维西傈僳人的生活关系极为切。“阿尺木刮”亦与山羊有关,是维西傈僳人传统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生动表现。

“阿尺木刮”舞者的服饰十分独特,据清代余庆远《维西见闻录》记载,表演“阿尺木刮”时“男挽髻戴簪,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出入常佩利刃。妇挽发束箍,盘领衣,系裙裤”。这种别具一格的服饰到20、21世纪已不多见,在“阿尺木刮”表演中仍保持“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的惟有叶枝镇境内的傈僳族。

微信图片_20200328161538

虽然叶枝镇曾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但更长时间里傈僳族还是受到地理复杂、交通不便的限制,较少与外界往来、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山羊则成为家家必养的牲畜,与傈僳族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

“阿尺木刮”不用乐器,自始至终踏歌起舞,乐歌以领唱和伴唱合成,每一乐曲开头,都有一个无唱词内容的起音,其音颤抖悠扬,宛如旷野里山羊的悠悠长鸣。

表演 “阿尺木刮”时,每队1名领唱者,其余合唱,唱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从远古洪荒的神话传说,唱到身边的生产生活,可承袭前人留下的唱词,也可即兴自编自唱。参舞者分为男女两队,如果男、女两队的领唱者旗鼓相当,往往一场“木刮”唱几天几夜尚不能绝。

“阿尺木刮”的跳法,一共有十多种,动作及声音都明显模仿山羊及游牧生活情景,具有浓厚的原始性和自然性。它用音乐和舞蹈的形式,讲述了傈僳族的发展历程,表达了傈僳族人民热爱大自然、向往幸福生活的质朴情感。

民间的延续

在海拔约2200米的高半山区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同乐村,村口的传习中心记载了“阿尺木刮”的前世今生。

微信图片_20200328161720

李碧清是这项舞蹈的第三代传人,他19岁时就到高山牧场去拜老艺人学习唱词和舞蹈。如今,他所继承的“阿尺木刮”有着粗犷而自由的特点,周边村寨青年也来向他学习。

阿尺木刮成为迪庆一大文化资产,当中凝结了李碧清这一代傈僳族民间文化人的心血。他们自觉地承接传统并抓住每一个推广、介绍“阿尺木刮”的机会,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让“阿尺木刮”逐渐走入县城、州府。

微信图片_20200328161543

1997年9月,迪庆藏族自治州举办的40年州庆暨毗邻藏区文化艺术节上,“阿尺木刮”夺得演出金奖。从那时起,阿尺木刮的魅力被更多人所了解。

2012年,李碧清作为领舞,带着“阿尺木刮”登上国家级舞台,参加了北京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盛世中华》的演出。

 近年来,迪庆州文化部门又对“阿尺木刮”制定了详细的保护方案。通过开设“阿尺木刮”传承点、组织农民演员排练表演等,使之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责任编辑:张雪娟)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