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苗族人的文化缩影—芦笙

2020

05/07

18:01

来源

云南季

图片6

音乐是一个民族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就像我们平时经常会有一些听不懂歌词的曲子,但是却能从它们的旋律中,大致了解需要表达的东西,这好像是一种没有沟通过的默契。而演奏音乐,自然需要有能够发声的乐器,它同样重要,提到钢琴想起优雅,提琴想起悠扬,二胡想到悲伤,这都是乐器赋予音乐的灵魂,苗族人民同样有着自己的能够表达自己情感的乐器,它就是芦笙。

图片7

 苗族芦笙的制作传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簧管乐器的制作技术,且种类较多,音质有别,形体大小各异,其全部制作工序只能靠手工完成,要求制作工匠有长期的制作经验。 在此制作过程中,制作艺人将会运用到风箱、锤子、黄铜、斧子、凿子、锯子、钻子等相关工具。

图片8

制作过程十分不易,一般需要经过选料、烤料、打制簧片、制作竹木部件、装簧片和定音等主要工艺流程,特别是削制吹管、共鸣筒和打磨簧片,全凭手感来严格掌握每个环节的轻重度,其中最关健的是打磨簧片和定音,簧片缝隙的宽度和簧片的音色决定了芦笙质量的好或次,因此需要有非常熟练且经验丰富的艺人靠眼睛看和耳朵听来保障,也有人把这个特殊工艺称之为"视听艺术"。

图片11

芦笙制作具体步骤

①用干透的杉木制作笙斗。

②将笙斗用锯纵向一分为二,从内侧挖出进气道和笙斗共鸣腔,然后合上,用野樱桃皮箍紧,再在笙斗上钻出6个安装笙管的孔。

③选取干透的甜苦竹制作笙管。

④拟插入笙斗的部位必须保留内部竹节,其余打穿。

⑤黄铜,用于制作芦笙簧片。

⑥芦笙的制作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调音。该步骤十分讲究,对制作芦笙的师傅要求相当高。

⑦簧片的位置必须位于笙斗中空处。

⑧在做好每一根竹筒发声器的时候都要进行一次调音,师傅对着每根竹筒吹,根据芦笙大小和用途,对发出声音的高低和音色进行调配,这就要求师傅有比较好的听力,也对各种音色有足够的分辩,同时对于各种各样的芦笙发音有比较高的熟悉程度。

图片9

而昭通市大关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主要存在于云南苗族聚居区的昭通市大关县天星镇。天星镇芦笙以苦竹、桦槁树皮、杉木、铜片为料,使用刀、锯、刨、凿、钻、锤、剪刀、炼炉等工具制作。芦笙通常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构成,常见的芦笙发音管一般为六根,大关县芦笙制作传人王杰锋在继承祖传秘技的基础上作了创新,将发音管改成八根或十根,又在高温冶炼黄铜笙簧片时加入一定比例的铅,增强了芦笙簧片的弹性及韧性,这样制成的芦笙发音更加响亮悦耳,传承百余年的天星"王芦笙"就此扬声滇黔交界的苗族村寨,为大关天星芦笙增添了光彩。

图片12

芦笙的演奏方法为:双手抱笙,以拇指、食指、中指按左右两排笙管的指孔,口含吹管,吹气及吸气皆能鼓簧发音。可吹出八度、五度、六度、四度和音以及三和弦。

 在苗族文化中,芦笙是它们比不可少的表达情感的载体,据文献记载,芦笙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远在唐代,宫廷就有了芦笙的演奏。当时芦笙被称为"瓢笙"。清人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一书中,对芦笙的形制和苗族男女"跳月"时演奏芦笙的情景作了具体的描绘。足以可见它在苗族文化历史中,所占有的重要作用。演奏芦笙,跳起芦笙舞,在重要的祭祀和节日活动中,是不可或缺的项目。

图片13

芦笙场中身着盛装的苗族姑娘们头顶银冠帽,颈戴银项圈,腰系银腰带,手带银镯子,大家手牵着手跟在吹笙老人的背后,随着芦笙古曲的优美旋律踩着古老的笙步,时而迈左脚向前,时而抬右脚向后,时而来个360度华丽转身,雪白的银饰叮铛作响,在阳光的照耀下,一身银装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小伙们也个个精神抖擞,随着芦笙的节奏,尽情舞动,俨然一副热闹的场面。

 由此看来,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而是在苗族人民的日常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灵魂”,少了它唱歌会觉得无味,有它衍生的舞蹈也不会存在,更凸显出芦笙制作技艺的重要。

图片14

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由于制作的复杂及传承多是通过亲自教授的方式,没有留下相应的资料,学习起来又需要很长的时间,使得这一乐器的制作工艺在近些年来少有人能够学习,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在2006年5月20日,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这种传统乐器的制作工艺进行保护,希望这种重视能够让芦笙的制作被更多人所知,找出今后能够传承下去的方向。

(责任编辑:史纪明珠)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