俚濮彝族自古认为松露是“仙果”,汉族叫“无娘果”,俚濮人彝语读“阿么末遮给梅塞”,无爹无娘,没有根,没有藤,它从哪里来?它是太上老君犒劳百姓撒下的“仙果”。人们要食用它时,要与神沟通,人吃了“仙果”后才能让人的肾脏器官发挥出神奇的威力。
相传,公元664年,彝族头人朝里若、朝拉若从月利巴拉来到永仁县直苴腹地泥泽薄打猎,跟踪野猪时发现野猪在树下拱出颜色漆黑的球状物吃得很香。野猪跑了,饥肠辘辘的他们不得不刨挖野猪拱过地方的东西吃。吃后发现不仅能填饱肚子,还香气迷人,能使人精力充沛。从此,朝里若、朝拉若把这种不明生物起名猪拱菌,每年彝族赛装节前都带领族人们采挖猪拱菌,用于接待参加赛装节的尊贵客人,吃猪拱菌这一习俗也一直延续到现代。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松露的产区之一,彝族文化绚烂多姿,如今每年冬至过后,村民便会陆陆续续进山采集松露,用祖上传下来的松露地图碰碰运气,松露临近尾声时一场别开生面的民族民间艺术活动赛装节举行了。
赛装节即彝族少女的时装表演,楚雄彝州有两个地方有赛装节。一个是永仁县直苴村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一个是大姚县三台乡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
赛装节为居住分散,平时很难有机会相聚相识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表白爱情的机会。而姑娘们最能显示自己的魅力,就是看谁的衣服最漂亮。彝族女子的服装,全靠手工桃花和刺绣,做一套衣服往往要花一两年的时间。因此,谁的衣服多、花样好,谁就会被看作是勤劳能干、心灵手巧的人。
与过去的赛装方式不同、现在,人们已不再把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而是不停地更换新衣,有的姑娘一天要换五六套衣服。于是,赛装节上也就多了一个景致:在山管边、青树下,老人们搭起无数帐棚,烹煮着食物,忠实地为自己的姑娘守护着服装。
赛装节从一开始就有比赛的性质,这可谓是最早的时装表演。所不同的是,彝族少女既是服装的设计者,也是制作者,更是表演中的“时装模特”。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