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大鼓舞丨基诺族神秘的太阳信仰

2020

11/17

16:01

来源

云南季

基诺族是最后一个被认定的单一少数名族,它们生活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长期的与世隔绝状态,形成了他们原始古朴、粗犷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征,基诺族依靠刻木记事,流传着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诗歌和音乐。

"大鼓舞",基诺语称"厄扯歌",最早称为"白腊泡司土歌","白腊泡"是巫师,"司土"是寨名。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的基诺族村寨。原始时期时,基诺族人还不会用语言交流时,只能通过“手舞足蹈”的方式传递信息,他们和地球上其它的原始人类一样开始具备了舞蹈的能力;当基诺族先民开始思考他们从何而来时,他们便编创了美丽的“阿嫫尧白”造天地的传说;当原始的基诺族人开始将天然的竹片制定成特定目的的工具时,便有了把大树砍下来、蒙上牛皮,做成木鼓;当基诺族先民无法解释生与死、日出与日落等一系列自然现象时,便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这时的基诺族人以神话为依托,用木鼓作为连接人与神的载体,来祭祀祖先、天地、鬼神,祈求自己和全族人丁兴旺,健康长寿,降妖伏魔,狩猎、采摘、农耕时获得好收成,于是“大鼓舞”便应运而生了。

基诺族在鼓的两端嵌有十数根细木棍,形似太阳放射出的光芒,因此人们把它称为“太阳鼓”。大鼓长约1米左右,直径在四、五十厘米之间,两面蒙有牛皮,平时禁止敲击,只有在过特懋克节和祭祀称为“铁罗嫫嫫”的神灵时,方能敲击大鼓和跳大鼓舞。由于它的造型独特别致,成为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代表基诺族的吉祥物;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共创辉煌》的第一个场面,就是一位基诺族姑娘挥槌敲击一面巨大太阳鼓;云南民族村中的基诺族村,寨门顶端也悬挂着一个太阳鼓的图案。基诺族大鼓已成为标识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

跳大鼓舞有一套完整的仪式:舞前,寨老们要先杀一头乳猪、一只鸡,供于鼓前,由七位长老磕头拜祭,其中一人念诵祭词,祈祷大鼓给人们带来吉祥平安。祭毕,由一人双手执鼓槌边击边舞,另有若干击、击镲、伴舞伴歌者跳大鼓舞时的唱词称“乌悠壳”,歌词多为基诺人的历史、道德和习惯等内容,舞蹈动作有“拜神灵”、“欢乐跳”、“过年调”等。

大鼓舞的动作主要是曲腿、举手、转身。跳舞者先是双脚站自然步,双手握鼓锤自然下垂,然后是左脚前伸脚跟着地,左膝弯曲,双腿颤动,左手握锤举至头顶,右手握锤垂于右胯,再将左手放下,右手举起,作过转身动作后变换左右脚的姿势。

基诺大鼓舞可以称为活态的基诺族古籍,对于没有文字古籍的基诺族来说,大鼓舞和与其相附的仪式弥补了基诺族文化记录的缺憾,也向世人揭开了基诺族神秘、古老的面纱。大鼓舞把基诺族的舞蹈、音乐、民俗等融为一体,热烈奔放,风格独特,体现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大鼓舞的发展也随着时代经历着不同的阶段,在基诺族被发现前,当地的由于与世隔绝的基础,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大鼓舞的原始状况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但在解放后的文革期间,许多的大鼓由于属于“旧文化”的范畴,遭到了打压,在改革开放后靠着一批用心去抢救的当地人,才逐渐又活跃起来,新时代下的文化冲击,使得年轻人对它的兴趣并不大,不愿意去学习相关的内容,生活方式的变化也让它的传承变得尤为困难。

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当地也采取了一些诸如设立传习所,将舞蹈与旅游相结合的举措,当地走出去的艺人们,也积极参加相关比赛,让大鼓舞走上更多的舞台,让它被更多人所知。

(责任编辑:史纪明珠)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