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歌又名“踏歌”,在彝语中称为“阿克”,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乍一听会以为是彝族歌曲演唱,实际上,打歌是一种极具特色的舞蹈,由于独特的艺术价值,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彝族打歌在巍山各个乡镇都有广泛流传,都是边歌边舞的圆圈舞形式。具体而言,根据歌舞、伴奏等要素的差异,大致又可以分为四个类型:
1、东山打歌
东山打歌主要分布在巍山坝子以东地区,以大仓乡镇新胜、小三家为代表。该种类型的打歌,芦笙主压节奏,大刀助阵,打歌的脚步缓慢而稳重,气势磅礴。
2、西山打歌
西山打歌主要分布在巍山县的西部地区,以五印西山打歌为代表。以芦笙为主旋律,笛子伴奏。西山打歌唱词优美,比较注重唱词的格律押韵。
3、马鞍山打歌
马鞍山打歌又称青云打歌,主要分布在巍山北部地区,尤其以青云村为代表。该打歌节奏欢快多变,动作粗犷奔放,打歌步伐变化丰富,有对穿、半转、全转、三步一掂、半翻半转、三翻三转等,让人看了眼花缭乱。2006年10月,当地打歌队伍参加“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栏目表演,被誉为“最难学的舞步”。在打歌场中,有的吹芦笙,有的吹笛子,还有舞大刀的,其中,以笛子引奏,以芦笙压阵就是马鞍山打歌的特点。
4、青华弦子歌
青华弦子歌主要流行于巍山南部的青华乡中窑村一代,以大三弦子为主要的节奏乐器。在打歌场上,男性身穿羊皮褂子,背着大三弦边弹边歌边舞,身体前后摆动,脚步铿锵有力。女性则手持羊皮,和着弦声,边拍边歌边舞,节奏铿锵,步伐典雅。
虽然各地在舞步,伴奏,唱词等方面各有特色,但是总的来说,彝族的“打歌”就是一个热闹的群众舞会。太阳落山,热闹便开始了。少则三五人,多则几十人甚至上百人 ,无论生人还是熟客,只要愿意,都可以与彝族人民一起载歌载舞。一般情况下,彝族打歌并没有严格要求,只有在举行礼仪等重要场合,开场时须由长者率若干青壮男子跳序舞,但序舞过后任何人都可以参加。
彝族打歌根据场合不同可分为:喜事打歌、忧事打歌和山会庙会打歌三种;按风格可分为三大类无量山系彝族打歌、哀牢山系彝族打歌、无量山镇红星一带的彝族打歌。这三类打歌彼此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虽然风格各异,但舞蹈环境相同。“芦笙响,脚板痒”,彝族打歌集经典的调子、悠扬的乐谱、矫健的舞步、丰富的表情为一体,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现今由于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很多寨子都只剩下老人和留守儿童,很多民风民俗和传统节日都已不复存在,也就失去原本节日的浓厚氛围,就算到了春节,那些外出打工回来过年的年轻人也很少到打歌场,只愿意抱着手机。生活习惯的改变,传承人的断层,极大程度的影响了这一舞蹈的传承,同时由于打歌基本是靠口传来教授,没有成体系的整理,这对想了解它的人来说,也非常的不友好,或许除了资金上的支持,和相应传习所的建立,更重要的是让当地新一代的人对这种舞蹈产生兴趣。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