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是很多人向往的城市,除了苍山洱海的美景,特色美味的食物,当地慢生活的闲适氛围,还有就是特色的白族文化。除了服饰,能够直观感受到美的就是白族的建筑,这白墙青瓦、坡项屋面、流檐飞阁、淡墨彩画的建筑,着实有着古韵与清新的感觉,让许多人着迷。究竟它有着怎样的发展呢?
白族建筑彩绘是在建造王宫、寺庙的过程中,工匠对建筑进行一定的装饰绘画基础上产生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南诏图传》中的“修廊曲庑”图表明了南诏、大理国是白族建筑中开始广泛采用彩绘的时期。后经元、明、清几代的发展,白族建筑彩绘内容越来越丰富,到20世纪30~40年代已达到成熟阶段。大理市喜洲镇严家大院、董家大院就是白族民居彩绘的代表作。现代的白族彩绘基本上沿袭传统的工艺,但使用的材料更加多样化。
白族建筑多为土木结构,青砖、白墙、灰瓦与建筑彩绘相互协调映衬,以黑、白、灰色为主,着重突出和体现“白色”这一主体色调。彩绘常绘于民居的大门、照壁、山墙、腰线、龙马角等部位,图案主要有香草纹(如草龙、草凤、缠卷草纹等),如意云纹,回纹(又称万字),各种吉祥图案如“渔樵耕读”、“棋琴书画”、“火龙吐水”、“牡丹卷草相缠”、“流云飞鹤”、“四喜登梅”、“一路(鹭)连升”、“洪福齐天”、“锦上添花”、“四季平安”、“金玉满堂”等。
民居彩绘多为雕画结合,在大门、屋檐部制作丰富的木雕装饰彩绘,照壁上则用泥做斗拱与部分浮雕,彩绘与雕刻协调配合,相辅相成。彩绘工艺独具特色,最讲究彩绘的打底工序。木结构建筑一般多用猪血、桐油和石灰调和而成的猪血灰打底;泥砖墙上则用纯质熟石膏与白棉纸拌和,制成“纸筋灰”抹在需要彩绘的部位,待半干时再进行彩绘,这样可以保证彩绘不容易褪色。彩绘颜料多以矿物质颜料为主。
白族建筑彩绘不仅用于宗祠、庙宇和大型古建筑群体,还广泛用于白族民居建筑。民居彩绘在以其独特的色彩和图案装饰房屋的同时,也被赋予了祛邪避灾,祈祥求福等丰富含义。
历经数千年的时光依旧能够将其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它代表了白族人民建筑艺术的精华,是研究当地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多姿多彩的图案寄寓了白族人民内心的理想,也表达了丰富的社会意义,在2008年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今留存较好的严家大院、董家大院等极具代表性的建筑中,均可见到当年的彩绘特色图案,也变成传播白族文化的地方。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