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熟悉的阿诗玛形象中,除了她本身的美貌与智慧,吸引人的还有她身着的独特民族服饰,这是来自于云南的彝族撒尼人特有的。在传统的服饰中,融合了当地的独特刺绣技艺,在服装上呈现的图案,丝毫不输其它中原地区,并且由于它的价值,在2008年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彝族(撒尼)刺绣是一门具有极强装饰性的传统刺绣美术工艺,流传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的主要聚居区,其中以挑花为主要刺绣工艺。
撒尼挑花又叫撒尼十字锈,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长期以来,经过一代代撒尼妇女的精挑细绣,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搭配、精美的图案构思、巧妙的图案组合、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凸显 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主要花样有三弦花、八角花、八瓣花、太阳花、羊角花、蝴蝶花、四瓣花、八瓣花、狗齿纹、火焰纹、跳脚纹、石榴纹、青蛙纹、树纹、蕨草纹以及一些简单的菱形、三角形、条纹等图案。一类是以平绣为主的、较为细腻柔和的写实性花卉图案,多取材于现实生活环境中的花草纹样,如山茶花、杜鹃花、石榴花、荷花等。另一类以镂空贴花(又叫抠花)为主,构图粗狂、抽象,花样有云纹和波浪纹等。
在石林县彝族撒尼人传统社会里,民间刺绣是妇女必修的功课。石林彝族村民普遍认为,刺绣是撒尼女子必备的一项技能,刺绣技艺的高低往往显示着撒尼女子的手艺灵巧程度和贤惠持家能力。而且,刺绣技艺还是以往青年男子择偶的一项重要标准,谈情说爱时,男子首先索取的信物就是姑娘贴身的刺绣品──绣花腰带。因此,过去的撒尼女子如果不会刺绣,就会被人看不起,甚至会找不到婆家。现在,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刺绣技艺作为择偶标准的观念正逐步淡化,但认为撒尼女子必须具备刺绣技能的看法却几乎没有发生任何改变。村中的成年女性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在家刺绣挑花。即使是那些正在上学的女孩,回家做完功课后的主要活动也都是拿起绣片,穿针引线,挑花绣朵。她们制作的一般都是用于个人服装的装饰,图案纹样及色彩搭配均按照个人的喜好来设计。
过去,刺绣品大多并不单独使用,而只作为服饰上的点缀,主要装饰于撒尼妇女的包头、衣领、衣襟、袖臂、下摆、裤筒、围腰、飘带,以及童帽、挎包、鞋面等部位。她们借助密密的针脚,既增强了衣物易磨处的耐磨性,也延长了衣物的使用寿命。随着市场需求的出现,现在石林彝族刺绣工艺品常见品种主要有生活用品类的挎包、背包、腰包、挂包、钱包、手袋、桌布、靠垫、手机套、茶杯垫、电话机垫,服饰类的布褂、外衣、披肩、围巾、领带、绣花鞋,以及装饰类的壁挂、香包等,既有较高的装饰美感,又有广泛的实用价值,是石林民间艺术中最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