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阿诗玛》中,除了动人的爱情故事,当地的彝族撒尼人演奏大三弦,相聚在一起,转圈拍手,激情的挑起欢快舞步的场面,也让许多观众印象深刻。它被称作“阿细跳月”也叫“撒尼大三弦舞”,因为独特的艺术价值,在2008年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种舞蹈的来源很早,传说在远古时代,人类不知道怎样用火,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有一天雷电击中了枯木而引起一场大火,很多野兽被烧死,人们吃了,感到味道鲜美。从此才会用火烧肉充饥,烧起火来取暖,不过火种保存很困难,经常会熄灭,影响人们的利用。直到某次一个小伙子偶然发现了“钻木取火”的方法,使人们欣喜若狂,不禁围着篝火跳起舞来,这便是舞蹈最初的起源。
“阿细跳月”节奏明快,舞姿粗犷奔放,有老人舞和青年舞。老人舞弹的是小三弦,舞步轻慢稳重。青年舞则热情激越,是男女青年沟通感情,选择对象的自娱活动。每当节日或农闲,邻近村寨未婚的成年男女青年先约定聚会的时间地点,届时,如一方失约,另一方则于路中用石头压上树枝,表示“压魂”(魂是彝族对生命的诠释),被压一方须说明原委,道歉并得到谅解,可再订日期。这种约会,甲村来男,乙村只能来女。相会前,女方在林中梳妆打扮,故意磨时间,男方明知女方在梳妆,也故意把短笛吹得短促,把大三弦弹得急迫,一方急,一方缓,别有一番情趣。就在笛悠弦扬时,女方拍着清脆的掌声跳出树林,在草坪上列队与男方欢歌起舞,曲调合着舞步,弦声扣着心声,间或爆发“哦!哦!”的吼声。
其音乐为宫调或大三度五拍节,欢快热烈,粗犷奔放;舞蹈步法似踏火弹跳,先用一只脚跳三下成三拍,双脚落地成四拍,再换另一只脚起跳,如此不断反复。在载歌载舞中,寻找称心如意的伴侣,然后变换队形,一男一女对舞。由于“阿细跳月”舞蹈强度大,尤其是男青年肩挎四五公斤重的大三弦,弹、唱、跳、旋,常常跳得满头大汗,但颇具感召力的“阿细跳月”,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吸引着青年男女尽兴尽情通宵达旦地进行。
这种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流传在弥勒、石林等地的彝族生活地区,虽然有细微的地域性差距,但是总体传递的都是热情豪迈的民族性格,每当到火把节时,属于彝族支系的阿细人,在黄昏到来开始,高举火把绕行田间以预祝来年丰收之后,便集中到村里的旷场上举行传统的欢庆活动。届时,成群的未婚男女,围绕着噼啪作响的熊熊篝火频频起舞。头戴环形头饰、身着手绣短上衣、百褶裙,斜挎绣包的盛装姑娘们,在着白衣黑裤、腰系红色绸带的英俊吹笛者带领下,随着市的大三弦与男子相对而舞,在眉眼间传递着无限的情意、抒发着由衷的喜悦与欢乐,场面非常壮观。
近年来,弥勒政府打造特色旅游,也推动了这种舞蹈的发展,让来体验的游客,了解彝族的文化,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成功的将它的影响扩大到了更远的范围。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