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布朗族纺织

2020

12/10

17:24

来源

云南季

布朗族自古生活在云南省澜沧江和怒江一带流域,邦丙乡是古老的布朗族聚居地之一。纺织与布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风俗文化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据一些文史资料显示,在还是“濮”人部落的时候,布朗人的先祖就已经开始种植棉花并进行纺织,布朗族的纺织技艺、纺织文化,在当时就有了记载。曾经有过著名的“桐华布和兰干细布”以及独具特色的牛肚被。现如今原始的木制系腰织布机在邦丙村、南协村、南直村大概尚存80余台左右,折射出典型的男耕女织农耕文化的悠久历史,承载着布朗先民们艰辛劳作,夜以继日付出汗水的轨迹,现在布朗族村寨,故有“不会纺线织布的女人不是好女人,不会纺线织布的女人找不到好男人”的古训说法。        

布朗族的传统纺织技术十分高超,在历史上享有盛誉。布朗族的服装多是自制的土布做成的,以蓝、黑二色为主。其纺织原料是自种的棉花、苎麻和葛线麻等。用棉花和苎麻可以纺织成土布,用苎麻和葛线麻可缝麻袋或挂包。布朗族的纺织技术起源甚早。千年以前的汉文史籍中就有濮人以木棉织布的记载。《广志》说:“木棉濮,土有木棉。”“黑僰濮,出桐华布。”《华阳国志·南中志》永昌郡条说:“有梧桐木,其花柔如丝,民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污,俗名曰桐华布。”西汉初年,这种用木棉纺织的布曾被蜀商大量运往关中一带销售,属当时的上等纺织品,倍受世人的青睐,以至于规定了它的交换价格,说明当时濮人的纺织手工业发展水平已经很高。而今天,在双江布朗族地区,仍可以见到一些妇女沿袭祖传的纺织技术,精心制作布料和手工艺品的情形。

在耳濡目染和代代相传中,一般双江布朗妇女从小就学会了种棉花、纺织布匹、制作“牛肚被”和衣物等生活用品。双江布朗族“牛肚被”因外形像牛肚而得名,它有里外两层,做工细致而繁杂,需要经过轧棉花、弹棉花、搓棉条、纺棉线、绕棉线、煮棉线、圈棉线、拉棉线、织棉线九个程序,完成制作一床“牛肚被”需要30天多天的时间。

布朗族是一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许多独特的风俗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相传。因此,布朗族传统的纺织技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今当地也仅有双江的邦丙、南直、南协三个村寨的布朗族村民会制作这种“牛肚被”,对它的传承和保护不容乐观。

(责任编辑:史纪明珠)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