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插花节

2020

12/11

14:51

来源

云南季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是云南省大姚县昙华乡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插花节举行的日子。这个时候,昙华山上漫山遍野的马樱花迎春开放。当地彝族上山采来鲜艳的花朵,在村前寨口搭起鲜花牌坊,把粉红的山茶、金黄的迎春、大红的杜鹃插满房前屋后。族人老少把鲜花插在头饰上、衣服上,祝福幸福吉祥。人们还给农具、牲畜也插花,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大家带上美酒佳肴,穿上节日盛装,手捧鲜花,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昙华山。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昙华山上有一名叫咪依鲁的美丽姑娘,她会绣花,爱唱歌,还能耕地、绩麻、牧羊……她同远山打猎的小伙子朝列若相爱并订下了终身。那时,昙华山有一凶残的土官,他在山顶盖了“天仙园”,欺骗彝族百姓说:“我请仙女下凡,在天仙园教大家织布绣花,各寨都要将最美丽的姑娘送去伺候仙女。”其实,凡被送去的姑娘都被土官糟蹋了,人们苦不堪言。

一日,土官又选中了咪依鲁,为了不让众乡亲再受苦,她摘了一朵含有剧毒的白色马樱花插在头帕上,毅然登上山顶走进天仙园。面对土官,她取下白马樱花泡入酒中,骗土官说要一起喝同心酒,并自己先喝下两口,土官见后大喜,将酒一饮而尽。英雄咪依鲁与土官同归于尽。打猎归来的朝列若得知咪依鲁进了天仙园,顿时怒火燃胸,持刀搭箭闯了进去。他抱着咪依鲁的遗体走遍了昙华山,眼泪哭干了,哭出了鲜血,鲜血把山山岭岭的马樱花都染成了红色。从此,昙华山就开出了鲜红的马樱花。

其实这里的“马樱花”就是一种当地特产的高山杜鹃。“昙华”这个名字,按字面意思即是开满鲜花的地方。昙华乡所处的昙华山森林茂密,多奇花异草,马樱花堪称昙华一绝。这马樱花有一种独特的野性之美,确实与众不同。也许“花如绸、色如血、大如斗”这几个字才能表现它的姿色。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一簇簇、一团团,红得就如同燃烧着的火。硕大的花朵高傲地摇曳在千年马樱花树高不可攀的枝头上,只有灵秀的昙华山水,才能生长如此令人难忘的马樱花吧。而之所以在这一天举行祭祀,还与当地独特的历法有关。

昙华乡是“中国彝族十八月太阳历”发祥地。这一古老神秘的历法把一年分为18个月,每个月20天,一年360天,另外5天为祭祀日。而且给每个月都取了名字。如1月为“风吹月”,2月为“鸟鸣月”,4月为“花开月”等等。从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出十八个月的划分与大自然物候变化相联系,也与当地人的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还反映出彝族人民天性有着对生活的浪漫追求和热爱。

中午12点,过山大号雄浑的声音响了起来,主持祭花的“毕么”(在彝族语中念“bipo”)带领号手们走到了祭台前。毕么是彝族山寨中威望高、有文化、掌握卜卦祭祀的技能、在山寨中主持大小事情的人。主持这次祭花仪式的毕么叫李学品。只见他头戴羊毛毡帽,身披羊皮背心“啊次日”,手持摇铃和鹰爪两种法器。祭祀开始,一位着盛装的彝族姑娘跪在祭台上的一棵马樱花树旁,这位装扮花仙子的姑娘是村民们从全村选出的最美丽的姑娘。毕么先在花仙子的头上别上一枝鲜艳的马樱花,象征着祭咪依鲁,随后,他又开始唱诵彝族的传世史诗《梅葛》的第一章节“开天辟地”。彝族的历史都是经过历代族人通过口述流传下来的,毕么也是年轻时从老师那里学来的。他唱诵的史诗只有彝族的山民们才听得懂,会场上围得满满的山民都静静地听着毕么唱诵的《梅葛》。

按照习俗,毕么在“花仙子”前颂咏祈祷文,祈祷彝家百姓昌盛、五谷丰登、牛羊成群。请“花仙子”把这些祝愿转达给上苍,这是整个“插花节”中最高潮、最神圣也最为重要的议程。   毕么在唱诵完后,将酒洒在祭台上的马樱花树下,并烧纸祭花。过山大号又响了起来,祭花结束了。一时间,山顶成了彝族村民们的聚会、交流的场所。平坝上、路两旁布满了贸易的摊点,从布匹、服装、电器,到甘蔗、农具、饮料,都是山民们的生活必需品。路边,还有许多山民架起了炉灶,打来甘甜的昙华山泉煮起了彝族山民喜欢吃的羊汤锅,山间顿时又四处飘起了羊肉的鲜味……

插花节一般要举行3天,节日里,楚雄州许多彝族人会一家老少先到树林里找个地方住下,然后和伙伴们相约,吹响唢呐、芦笙、月琴、笛子,男女老少这里一圈,那里一伙,兴高采烈的跳起“左脚舞”。在树林里、山坡边、公路旁,到处都可以看到彝族人手拉手,纵情欢歌的场面,从清晨跳到深夜,从黄昏跳到黎明。

插花节也是年轻人约会、谈情说爱的日子。未婚彝族青年男女借此机会,在篝火边翩然起舞,尽显自己优雅的舞姿,以吸引对方。双方有意者,则送上一束自己亲手采摘的马樱花,就算定情了。时而会见到有姑娘退出,接着又有小伙子也悄然退去。这是情人们到山坡的密林中幽会去了……

人的海洋,花的海洋,歌舞的海洋,这就是彝族春天的盛会昙华山得插花节。

(责任编辑:史纪明珠)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