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楚雄彝族大刀舞

2020

12/14

13:56

来源

云南季

大刀舞,彝语称“阿托皋”,是彝族群众喜迎火把节时跳的一种较为原始的民间舞蹈。它主要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高峰乡广通镇田心村和元谋县花同等彝族村寨。

大刀舞主要通过表现战争厮杀的情景,流传至今则以娱乐为主。表演中由高大精壮男子高举三面白、红、黑色巨大面具,分别代表“天、地、人”三大神。舞者穿纸背心,上绘龙画虎。男性必须化妆,画花白脸、白脸、黑花脸、黑脸、牛头马面等。高挽裤脚,红布包头,头上扎一绣球再插两根雉尾。

大刀舞由耍火把和彝族棍棒舞演变而来,原有72套路。现存“亮刀”“前门棍”“祭阳刀”“簸箕转”“四门打顶”“四门花”“大刀天地转杀”“关公大刀”等八套,有抛刀跺地晃手,踢刀上臂扶刀,左右算刀工步,刀步背刀朝手,翻转,刀花等多种舞蹈动作。表演过程变化多样,有圆阵围圈耍刀,方阵对阵和两人相互对杀,与古代作战方式极为相似,场面较为壮观。

大刀舞有专门的曲调,音乐节奏感强,顿挫感较为明显,音调激昂向上,有鼓舞士气,增强斗志的力量。彝族大刀舞的传承大多靠民间的老毕摩老艺人来完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大花菁村的老毕摩普顺发和民间艺人毕金荣。

高峰彝族大刀舞主要在大花箐、小花箐和仓底3个自然村保存和传承。今年84岁的毕摩(祭司、彝族传统文化的掌握者和传播者)普顺发,1936年10月出生于毕摩世家,1952年在乡上当秘书。18岁时,他开始修习毕摩文化,经几十年研修,名扬四方。据说,古代的大刀舞曾有72个套路,后来逐渐失传,现在流传下来的有“亮刀”“前门棍”“蔡阳刀” “簸箕转”“四门打顶”“四门花”“大刀天地转杀”“关公大刀”等8个套路。普顺发谙熟毕摩典籍和仪轨,掌握高峰彝族火把节的全套祭祀仪程,对大刀舞的要诀心法和全套技艺有精深领会,2002年获得云南省文化厅、省民委联合命名的“云南省民族民间舞蹈艺人”称号,2012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他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将彝族毕摩和大刀舞表演技艺传授给当地的彝族青年,培养了一大批彝族青年耍大刀舞。他本人多次参加州县乡火把节习俗活动表演,深受好评。近年来大刀舞凭借独特的艺术魅力,逐渐被外界关注和认可。

(责任编辑:史纪明珠)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