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雄州的姚安、大姚、永仁等地的彝族山村,梅葛十分盛行,几乎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像火和盐,是生命的必需品。“梅葛”是音译,在彝语里,“梅”的意思是嘴,“葛”的意思是古老,“梅葛”,可以解释为故老相传的彝语音乐。在千百年来的流传中,梅葛的内涵及现实意义,早已突破了这一命名方式所概括的范围——它是彝人的创世史诗和百科全书,几乎反映了彝族人民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的全貌,因文化、民俗价值重大,梅葛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民间传说,在古老的年代,生活在马游坪的彝族先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平淡的生活。一天晚上,一个叫朵觋的小伙子收工回家,头被树上挂着的葫芦碰了一下,很疼,朵觋开口就骂,并把葫芦扯下来丢下山箐。却不知道这个葫芦乃天神所变,天神见世间凡人如此对待葫芦,非常想不通,晚上就托梦责问朵觋,问他知道不知道人都是从葫芦里来的,朵觋说不知道,这里的任何人都不知道。天神很失望,说“你们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世上万物从哪里来,难怪你们不知道祭祀神灵。”于是决定开启人的灵智,每晚上用托梦的办法给朵觋传授“梅葛”,并传授祭祀礼仪。但传了八晚上,朵觋记住了后面又忘记了前面,效果非常不好。天神很着急,因为天神只能在人间逗留九天。如果用文字来传授,效果会好,但离开天庭下凡时忘了带文字,情急之下,天神创造了梅葛调,用唱的形式把“梅葛”完整地传授给朵觋。临走时,天神告诉朵觋说,你从此以后就是通天人之际的“朵觋”,一半是神,一半是人。还说,每年旧历的十月八日是山神树神水神等诸神聚会的日子,在那一天人们祭山并吟唱“梅葛”,会得到各路神灵的护佑。从那时起, 朵觋(毕摩)开始主持各种各样的祭祀,还负责传唱“梅葛”,人们敬畏神灵,让无助的心灵找到了慰藉的依托;还学会了唱“梅葛”,让脑海中拥有了一个诗意的世界。
梅葛按照内容,划分为“老年梅葛”、“中年梅葛”、“青年梅葛”、“娃娃梅葛”四类型。
“老年梅葛”,彝民中也叫“赤梅葛”,内容主要是唱开天辟地,创世立业和劳动生活,调子和内容相对较固定,一般由中老年传唱。
“青年梅葛”彝民中也叫“山梅葛”,主要反映彝族青年男女纯真情爱生活,属于情恋山歌性质,主要有相好调、传烟调、戴花调、诉苦调、离别调和喜庆调,一般声调内容不固定,演唱中可即兴发挥,比较随意。
“中年梅葛”主要是青年男女所唱成家后生产生活的艰难困苦,内容曲调比较凄惋忧伤。
“娃娃梅葛”是彝族的“儿歌”,俗称“娃娃腔”,一般由成群结伙的彝族青少年和儿童对唱,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演唱时少年儿童们喜笑颜开,妙趣横生,回味无穷,给人一种浓郁的民族乡土生活气息和质朴悦耳的美感。
“梅葛”没有文字记载,完全靠口耳相传保存下来,教授原始的知识积累,贯彻传统的行为模式,维护古老的社会传统,传播久远的美学经验。每逢农历二月初八、六月二十四等民族节日、婚丧嫁娶、起房盖屋,男女老幼围聚篝火或火塘旁,弹奏三弦,吹奏葫芦笙,吼梅葛,跳彝族歌舞,通宵达旦。因此,马游坪又被誉为“梅葛故地”、“歌舞之乡”。
近年来,外来文化的冲击使“梅葛”传承受到严峻挑战。当地开始重视起了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开展一系列的保护措施,诸如在马游坪成立了中国彝族梅葛文化传习所、开设梅葛文化传承保护基金,开展梅葛进校园,重建姑娘房等,恢复生态环境并且保护梅葛民间艺人和培养毕摩继承人,希望能将这一非遗文化持续的传递下去。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