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剧“发端于明末清初,孕育于乾嘉之际,形成于道光年间,成长于同光之时,变革于辛亥前后,兴盛于抗战之前”,曾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红极一时。它声腔独特,表现力强,板式丰富多变,曲调自然流畅,能表演各种题材、样式、结构和情调内容,是云南省不可多得的优秀地方剧种,可以称之为“滇粹”。
滇剧的三种主要声腔,丝弦腔源于秦腔,在滇戏三种构成因素中是主要的一种,它的唱法有“甜品”、“苦品”之分,可用于喜剧,也可用于悲剧。襄阳腔来自湖北汉剧襄河派。由于长期在云南流行,不断发展,并以云南土音演唱,与汉剧西皮已不尽相同而自具一格。特点是曲调流畅,旋律轻快、幽默,长于表达轻松欢畅的情绪。胡琴腔即二簧,来自徽调,入滇后也具有了地方特点,其曲调庄重、委婉。杂调有以唢呐伴奏的“七句半”,以南胡伴奏的“筒筒腔”,以锣鼓打击乐器伴奏的“课课子”等,多用于生活小戏。
三者结构均为板式变化体,都有倒板、机头(类似回龙,但变化更多)、一字、二流、三板和滚板等板式。此外,各声腔又有各自独有的板式唱腔,如丝弦腔有安庆调、坝儿腔、二十四梆梆、飞梆子等;胡琴腔有平板、架桥、梅花板、人参调等。伴奏乐器丝弦腔以锯琴(近似秦腔的二股弦)为主,襄阳腔、胡琴腔以胡琴为主。此外尚有南胡、月琴、三弦、撒啦(大唢呐)、叫鸡(小锁呐)、笛子等。打击乐器有小鼓、大鼓、梆梆、提手、大锣、小锣、钹、碰铃、镲等。
滇剧剧目分两种:一种是本省作者或艺人编写的当地历史故事戏,如《薛尔望投潭》、《逼死坡》、《宁北妃》、《陈圆圆出家》,以及辛亥革命后编的时装戏,如《一碗虾仁》、《新探亲》等;另一种是移植外地剧种的剧目,发展后自成一格,如《三国》、《水浒》、《红楼》等戏中的部分节目。此外尚有《打面缸》、《大裁衣》等杂调小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整理了大批传统剧目,并创作了一批反映白、傣、佤、哈尼等少数民族斗争生活的剧目,如《蝴蝶泉》、《望夫云》、《版纳风光》、《独手英雄》、《佤山前哨》等。较有影响的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送京娘》和已摄制成影片的《借亲配》等。
时光如白驹过隙,如今,在影视、网络媒体以及流行文化的冲击下,滇剧,这个曾经风靡了云南200多年的戏曲艺术却到了青黄不接的窘境。虽然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关于滇剧面临的问题,仍然不容乐观。坊间就流传着十句话来总结这一现象:“名剧逐渐流失,剧种特色淡化;缺少现代剧目,推陈不能出新;流派不复存在,演唱风格同化;戏同源同流不同,各吹各打自成调;剧场演出丧失,农村市场萎缩;演员不识声腔,只会照谱唱歌;理论研究滞后,理论实践脱节;缺乏影视支持,荧屏无声无势;只听‘重视’楼梯响,不见‘扶持’下楼来。”在近几年,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对滇剧的项目进行支持,开办传习馆,拨款扶持传承人,也让滇剧进到了一些校园,开展学习了解活动,希望它有朝一日能再恢复往日高朋满座的场面。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