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文山棒棒灯

2021

01/13

16:41

来源

云南季

棒棒灯是流传于文山州砚山县者腊批洒村的一种祭祀性民间舞蹈,(壮语称“龙眉登”)。主要是以祭祀为主,舞蹈为辅的一种表演形式;棒棒灯起源于唐朝,至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

棒棒灯又叫“棒棒舞”,主要是以木棍、手巾和灯为道具,伴有鼓点节奏边歌边舞的一种祭祀性舞蹈。主要步伐有跳步、跃步、转身、弓步、蹲裆步,主要弓法套路有横排、竖排、圆圈、小四门、大四门、关里易、前弓、后正、尾郎、打卡、穿花、编篱笆等12弓法。

本村跳“棒棒灯”的原因是从一个动人凄婉的故事传袭而来;当时,因人烟稀少,野兽甚多,有一个长得象牛的怪兽,常到田间地头破坏糟蹋庄稼,致使百姓种而无收,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为除此大害,人们就用敲击棒棒的方式把这只怪兽降服,当时是唐王天子李世民当朝,人民安居乐业,可谓太平盛世,为纪念唐王天子李世民领导得好,敲击棒棒、打锣鼓,唱歌跳舞就成为批洒壮族村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棒棒灯虽无严格的师承关系,举行活动却有一套完整的仪式。主持仪式者通常由村负责人和棒棒灯跳得较好的人担任;在村庙主持祭奠的寨老,则由稍有文化的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由于传说在诱灭妖魔后人们舞牛头开道游行庆贺,以后在举行纪念活动时,便将其称为“弄蚜崴”。随着汉、壮文化的交流发展,遂取其主要道具棒棒和灯,渐将其名称为棒棒灯。

活动开始,先要举行祭祀仪式。村内各家各户各点三炷香插在场子正面墙上。从初二至十六,每晚如此。全村人在寨老的带领下,以“牛头舞”为先导,依次为棒棒舞、手巾舞(壮语“弄肯巾”),群众边舞边唱,拜完村中各路神灵后涌向村庙。到村头时,持火药枪的几个汉子对天鸣枪、以示驱鬼除邪。然后进入村庙,寨老虔诚的向“唐王天子神位”上香,全体村民神情肃穆地向“神位”三鞠躬。寨老向村民讲述棒棒灯的来历,愿唐王在天之灵保佑地方清吉,五谷丰登、人畜平安。之后,跳棒棒灯片断,祭仪结束。

回到村内场子,将灯分别插于场子四周。灯内点有蜡烛,灯上贴有“唐王佑凡问,仙女保黎民”;“国泰民安日,风调雨顺年”等对联。场上篝火熊熊,灯火通明,香案上香烟缭绕,正面墙上插满了点点香火。老人们端坐于香案两旁,其余观众围于场子四周。

此时,锣鼓喧天,全体舞者向长老行礼,表演开始。由一人装扮的牛在一舞绣球者的引导下,表演牛头舞。舞毕,乐曲起,八男跳起刚中有柔的棒棒舞,六女依次跳起手巾舞。最后两个“老者”上场,分别持一根竹竿和鱼杆,和众男女舞上一阵后,领唱歌曲,众女配唱,表演至此结束。歌唱内容不固定,其中有教年轻人为人处事之道,也有一年四季耕作过程等等。表演结束后,人们又在寨老的带领下前往村庙,虔诚地向“唐王天子神位”拜谒后,方可休息。翌日晚又继续场上的活动,直至农历十六,才把棒棒、灯笼、牛头等物件送到村外烧掉,来年举行活动时再重做,否则据说会给村里带来灾难。

目前,棒棒灯项目的存续状况良好,本村有一定数量的传承人及一定规模的传承群体,项目核心内容大部分得到保留和继承,有一定传承和发展能力。棒棒灯2009年8月进入云南省第二批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史纪明珠)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