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火草纺织技艺

2021

01/21

16:56

来源

云南季

壮族是丘北县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丘比县境内壮族源于骆越族群,分为侬支系、沙支系、土支系,占丘比县人口的30%。明朝初期,这里的壮族村寨就有人制作火草被,当时由于西部没有棉花,而要抵御冬寒,就必须有保暖的东西,于是,聪明勤劳的壮家妇女就从山上采来“火草”(壮语叫“满尾”)当棉花用。

火草,一种草本植物,多生长于土山,有些石山也有,火草在春天发芽,冬天落叶,一般在秋天采摘火草叶,这个时候是火草的成熟期,制作火草被所需的部分长得又白又软又厚,最适合用于制作做火草被子。

八月份,勤劳的壮家妇女背上背箩到山上去采摘火草叶,采回的火草叶用水漂洗干净后装在簸箕里。然后趁水汽未干透,从叶片根脚往下剔,剔时要小心,用力均匀,尽量把火草叶背面像棉花的纤维部分完好的剔下,把剔下的叶片一张接一张的在大腿上搓成线,火草线的粗线要尽量均匀,织出的火草被才平整,要搓够一床火草被约需要十多箩火草叶。

把搓好的线随意地放在筛子里,然后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晾干。等干透后,才把火草线裹成线团。织火草被时,用麻线为经线,用火草线在麻线上来回穿梭,但是由于火草线不牢固,聪明的壮家妇女在织火草被时,穿三四次火草线就穿一两次麻线,这样织出的被子就又暖和又牢固,不轻易破损。

织火草被时,用麻线为经线,用火草线在麻线上来回穿梭,但是由于火草线不牢固,聪明的壮家妇女在织火草被时,穿三四次火草线就穿一两次麻线,这样织出的被子就又暖和又牢固,不轻易破损。织火草被用的麻线,也是采用本地自己种的贮麻。

制作火草被的工序更是复杂,一般要经过砍麻—剔皮—去外皮—捻线—搓线—煮线(用草木灰)—洗线—晾干等十几道工序才能上架使用。要织一床火草被,工时无可计算,时间大约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

在云南山区少数民族中,手艺是每个个体的生存技能,是个人的立身之本,如没有掌握各自的手艺,就不能婚嫁,纺织是壮族女性必须具备的手艺。

丘北县小西笼村火草被是采用纯天然植物经过传统工艺精纺而成。一直延续着历史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是人类早期护身御寒的生活用品(被子)的渊源流变历程的一个实例。它不仅是实用工艺品,而且是壮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壮族的显性的符号,它体现了壮民族的祖先的智慧。

火草被象征着壮族悠久的历史,心灵深处的情感,还是壮族历史文化的传统符号,也是壮族相互认同的标志。目前,何美芬的女儿张晓兰到外地,把小西笼的火草被向中外客商推介、推销,淳朴传统的工艺,博得客商的关注和青睐,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销售空间。提升了市场开发利用价值与研究空间。

以前,火草被作为嫁妆及生活必须品,丘北县壮族村寨几乎家家都有民间自制的织布机,家家的妇女都会织火草被。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的棉制品及丝织品拥入市场,壮家日常用品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嫁妆、被褥大多改为棉被和丝织品,使用火草被的人越来越少,当地大部分妇女都不再织火草被。

现在小西笼村仅有何美芬、张晓兰还在织火草被,懂得并掌握火草被制作工艺。由于火草被制作工艺繁杂,要付出许多劳动力,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制作工艺,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有失传消亡的危险。

目前丘北县已经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了壮族火草被制作工艺档案,制作了音像制品,并根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要求,对丘北壮族火草被及传承人进行保护,列入省、州级保护名录。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加以重视,促使民间艺人、传承人举办培训班,培养接班人,不断提高织布技术和审美意识。使织出的火草被更有民族特色和艺术内涵。加大宣传力度,打开销路,使之成为当地壮家人的一项经济收入,继而进行动态的保护。

(责任编辑:史纪明珠)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