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与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高的代表意义,年节庆典时,也总能看到各地举行舞龙舞狮的表演,而这种习俗不仅仅在中原地区,也同样随着文化的发展与影响在云南生了根。
昆明官渡区有这样的一个地方,清朝时旧名的“广南卫村”。随着戏班的兴起,这里的先辈们组建起广南卫龙灯班会,形成唱花灯、耍龙灯、编扎制作为一体的群众组织,从清朝起,为丰富舞台文艺演出的“板凳龙”一直流传至今,而其中一绝的就是制作道具时的彩扎技艺。
老匠人的坚持
破篾,用刀刮平竹节。绑扎,把1公分宽或不到1公分宽的竹篾交叉绑在一起。反复,反复,在无数个反复的动作之后,龙的上嘴壳逐渐成形,继续绑扎,龙的鼻梁骨成型了,脑壳架子也有了,接下来是下颚、口里含着的龙珠……不单单是龙狮,麒麟、蚌壳、毛驴、彩船、凤凰、翠鸟、荷叶、芭蕉叶,甚至酒罐,只要花灯、滇戏里有这个道具需要,徐仁安巧手一动,都能编扎出来。从6岁跟随父亲学习到现在,徐仁安已经整整做了60多年年的龙狮彩扎。作为云南还掌握龙狮传统编扎技艺不多的手艺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龙的传人”。
徐家编扎龙具,得追溯到五代以前的清道光年间。从颜色到形态,从选材到制作,每一代的人,都会为这门技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放到徐仁安来说,最有成就的转折,莫过于1996年,他退休后,与妻子对云南的龙进行改良,破篾自编、反复实验,终于将原本过于笨重,可达十多公斤的传统龙头“瘦身”成功,减重至3公斤左右。2000年,老伴儿组织9个老人自筹资金组建广卫龙狮花灯团。徐仁安承担了龙狮队教练和龙具制作的任务。“你们的麒麟做得逼真,套路新颖、表演完美。”评委的点评,两老一字不差地记到现在。2003年,这支乡村龙狮队代表云南参加全国麒麟舞大赛,获得银杯。
徐仁安老了。虽然还在扎龙,但手劲显然不如往前了,左手拇指内侧的老茧也消不下去了。一条十二节龙,怎么也得花上八九天时间才能扎好。传承,成了家里,也成了政府关注的一件大事。不管怎么说,都不能让这门儿传了五代的手艺失传。
所以现在,在成立的传习馆里教学,成为了徐老传播这门技艺的主要途径,他也希望着,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来了解学习,将这门技艺带到更远的地方。
新学徒的发展
对于龙狮彩扎,比起徐老,一位从曲靖会泽山里走出来的七零后毕付华,也有着自己的传承方法。他22岁与舞龙结缘,并在2004年代表云南省参加了全国第五届农民运动会,一举荣获“舞龙障碍赛”一等奖和“舞龙竟速赛”二等奖。于是就喜欢上了这项运动,勤学苦练,不断提高技艺加深功底,在这项运动的了解中,才关注到了彩扎的技艺。
当他听到年轻人说“舞龙狮”就是农村老头们玩一玩的斗乐事时,心里很是失落,挺难过的。因为,“舞龙狮”这项运动是中国民间百姓喜欢的娱乐方式,集艺术、武术、舞蹈、服饰、民族气息为一体的健身运动。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传承而来的体育竞赛项目,对表演者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锻炼。“龙”象征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激励人们团结、前进、向上。为此,经过努力成立了“广卫龙狮传承基地”。
向徐仁安这样的老艺人进行学习,提升自己的制作表演水平之余,他更重视对青少年的培养,毕付华走进校园,义务的引导和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详细介绍,亲身示范,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在2006年被评为官渡区彩扎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同时,他受聘成为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指导老师。走进大学,走上讲台,为彩扎技艺培育人才,为这项运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广为传承付出和担当。
又老及新,正是这一代代的传承人,让龙狮彩扎的技艺能够走到今天,他们的坚持与努力,终将获得回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了解它,展示出延续上百年的文化魅力。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