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装裱不仅让书画变得更加精美,还能延续书画生命。中国书画之所以成为艺术品能一代接一代地流传下来,一个关键问题就在于装裱和修复。古旧字画在传世的过程中,由于收藏保管不善造成受潮发霉、污迹满目、虫蛀鼠咬,以及绫绢和纸的自然老化都会使书画产生破洞、糟朽断裂等等,如果不及时修复,就会影响古旧书画的寿命和艺术价值,会朽烂而毁之一旦,然而一般收藏家们买了古旧字画,不了解修复古旧字画的重要性,要知古旧字画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艺术品,如果修复的不好,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对旧字画造成更加严重损毁,危及古字画的寿命,也削弱了古字画应有的艺术价值。我们今天在博物馆、美术馆、拍卖会及民间收藏家中能看到几十年、几百年前的古旧书画都是经过修复人员修复装裱好的杰作。
在昆明的有一家历经百年的装裱店宝翰轩,三代人传承这一份传统技艺,靠的旧时那份坚守与信念。托画芯、托料、晾晒、方裁、镶嵌、磨画,一副看似简单的字画装裱,背后却隐藏着64道复杂的工序。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拓"和"裱"两大工序。"拓",就是在书画作品背后贴上一层宣纸,目的是让画幅舒展平整,并延长寿命。
据滇裱第二代传人张志宏介绍:“画背后贴的必须是手工做的宣纸,然后不能使用漂白粉,假如机器做的宣纸漂白以后纸很白,字画和宣纸紧密粘合在一起后,那就会对字画产生损害、腐蚀。还有宣纸檀皮必须要达到40%以上,檀皮主要是起到使宣纸有张力、有韧性、不容易断裂。”
宣纸、丝绸、花绫、毛笔等材料和工具,均是张家人从安徽专门定制的纯手工材料。面浆作为书画作品和宣纸的"粘合剂",也发挥着中心血液的作用。这一关键材料,则全靠张家人自己动手制作。
和好的面,要进行两至三小时的揉搓,面越筋道越好。之后,将揉好的面团再放入水中洗筋,为的就是使面筋和淀粉分离。经过一番过滤,细腻的淀粉浆汁还要进行发酵和煮沸,才能变成晶莹透亮的面浆。
孙源和张琳娜是滇裱的第三代传人,这门老手艺的传承他们称之为"胎教"。从两人记事起,就跟着爷爷奶奶打下手。二十多年的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也让姐弟俩深深喜欢上这门传统老手艺。而祖辈和父辈传承下来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根植在两人心里。
丝绸铺平、排笔打湿、平整依附桌面后再吸水、刷面浆、附宣纸、上墙、 风干,这便是托料的全过程。兄妹俩配合默契,手法娴熟,如行云流水。
力求做好每一个细节,使得张家人做出的滇裱裱件柔软结实,不起皱不变形。书画作品被赋予了新生命后,能留存上百年。
华山南路一条街,曾经装裱业一度繁荣,店铺林立。寒来暑往,岁月变迁,如今只有宝翰轩一家老字号坚守在这里。1996年,宝翰轩被列为"云南老字号",2013年被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年,它的传人们除了承接装裱业务,还做起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的古籍和档案修复工作。年久破损、几乎成为碎片的古籍字画,在这里都能重获新生。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