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因为父亲的缘故吧,六岁以前,我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坐在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其他什么都响的“来临”牌德国单车上,在昆明市(区)所属的各个剧(团)院间来回溜达。
当时给我影响最深的是五一路上两个剧团,其中一个是昆明市评剧团,剧团门口有几盆长得郁郁葱葱的万年青,大门口两侧是《珊瑚颂》的演出海报。
而另一个是五华区曲艺团,比起正规的省、市剧院而言,该剧团的规模相对较小,设施更为简单,灯光也更差,说是“群众性艺术团体”一点也不为过。
记得当时在五—路的五华区曲艺团所表演的众多节目中,尤以杂技、口技、魔术、相声最受普通群众欢迎。如今虽然已过去50多年,但其中的“顶缸”、伞舞、变金鱼等节目,却让我难以忘却。
可惜的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曲艺团被指责表演的节目都是“封、资、修”一套,被造反派为主导的革命委员会“勒令”遣散,其中那演魔术并“客串”相声的胖叔叔在顺城街口开了个卖泡酒、泡菜的小店维持生计,而那位表演“顶缸”、伞舞的女演员则与众多演员一道被安排到街道企业。
“文革”时的昆明,虽然物质生活依然较差,但文化生活却相对丰富得多,以剧团而言,有省京剧院(团)、省滇剧院(团)、省歌舞团、省话剧团、省杂技团、省花灯团,加上昆明军区国防文工团、战旗杂剧团等。
老一辈昆明人至今都还记得,虽说那时的文艺团体只能演出“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7个样板戏,可每到元旦、春节、五一、国庆这些节庆日,都会有专业、半专业,甚至是业余宣传队表演各种文艺节目。
而专业剧团的慰问演出、调演也是多不胜数,加上我家隔壁就是五华区革命委员会大礼堂,所以我只要愿意看演出,机会总会很多。
80年代中、后期,类似昆明评剧院、昆明京剧院这类文艺团体,剧场要么改为电影院、要么成为舞厅,也有的改为“放影厅”、网吧、卡拉0k厅。
时光飞逝,半个世纪以后,昆明众多的剧院(团),已逐渐从老昆明的视线中淡出,而省级的演出团体亦同样变得“日子”不太好过。
如昔日红火的昆明评剧团、昆明京剧院已是过眼烟云,连剧场都被地产商改造成了房地产项目。而市歌舞团则先是被改名为昆明交响乐团,后又改造成某某宾馆。
而云南省京剧院、省滇剧院、省花灯团、省话剧团虽然“招牌”还在,却给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觉,是否有人愿去剧场看演出都让人怀疑。
唯一有个例外的是云南省歌舞团,对了,现在加了“民族”两个字,其能够生存至今,主要的原因是“改制”后,他们把目光放到了云南的一些旅游地,适应了竞争环境,从而赢得了生存发展机遇。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