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晚事逾百年”,老昆明人每逢中秋佳节来临,便总会自然而然的聊起当年那些与硬壳火腿月饼、大红(荞)、大白火腿月饼相关联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末,老父亲已被送往安宁凤凰山五华区“五.七干校”,家中只有老母亲管着我和老外公、外婆、我和妹妹,适逢中秋节将至,按照父亲往年的作法,母亲把家中为数极少的月饼票、糕点票拿去金碧路上的昆明冠生园,买了10几套寄往福建和老父亲战友遗属的月饼后,才发现家中老人和孩子们过节吃的大红、白火腿月饼已经没有票了。
怎么办?福建建阳的老祖母、大伯、二伯要寄月饼,那些为新中国解放事业牺牲在淮海、广东、上甘岭的15军(空降军)军部警卫连的战友们,他们的遗属也要寄。
可冠生园的月饼票就那么几张,这可让平时大大例例的老母亲愁坏了,老人怎么办?孩子们怎么办?
也许是天无绝人之路吧,绝望中,老母亲突然想到当年父亲曾与昆明冠生园的老厂长有些交往,且为他们解决过一些困难,虽说老厂长已“靠边站”,但毕竟还是有些影响力的。
匆忙中,老母亲只能带着我,拎着两瓶酒去拜访了这位老厂长,很快,便拿到了二套大红荞饼和白饼。
几十年后,每当回忆起这一幕时,老母亲都会叹一声大气,对我和弟弟、妹妹讲,冠生园的月饼你们吃了,而老外公却发了我2个月的脾气,那可是从宣威带来昆明的丰收牌五粮液酒啊。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