糌粑,藏语音译,意为“炒面”。以青稞精糌粑为上品,一般是过节或招待客人食用,是高原民族的主食,藏民族食品四宝,位居糌粑、酥油、茶叶、牛羊肉之首,由炒熟的青稞粒磨制而成。
糌粑其实是把炒好的青稞磨成粉,而炒青稞是一个很讲究的过程,首先对青稞进行精选,把其中的瘪麦粒、野生植物籽、石子、土块等其它杂物除去,留下饱满的青稞麦。
炒锅选用呈凹状直径40公分左右上午大炒锅,锅底部布满小洞,其作用是漏出细沙,可以将青稞粒与沙子分开。此外还有一个“T”形木制工具,长约40公分,横梁部分一侧开有两头相通的槽,可以用以端锅、拨动烫沙子。
炒青稞的灶是土坯砌成的,呈“串”字形,一排3、4个灶孔,灶孔大小、形状与炒锅等。点火后,一般将所有的灶孔都放上炒锅,可按顺序炒来,流水作业,充分利用能源。
炒青稞前还要做两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将沙子炒烫——将适量的沙子摊开在炒锅内以旺火加热;二是把青稞过一下水——把青稞倒入陶罐内并加水,片刻后,将陶罐底部出水嘴儿中的填塞物掏出,放掉水。这样既达到了对青稞稍加清洗的目的,又使炒出的青稞能膨胀开来,并有酥脆的效果。
炒青稞时,将适量的青稞(约一捧)堆放在炒锅的细沙上,当沙子烧得相当烫时——这一温度的掌握全凭操作者的经验或感觉,操作者用“T把”的槽口咬住炒锅沿,两手持木柄,端起锅,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像内地烹饪大师那样颠着炒锅。刹那间,颗颗烫沙与粒粒青稞碰撞,劈劈叭叭响个不停,似过年放小鞭,声音那么清脆,那么争先恐后,渲染得空气都热烈、欢快起来。经几次颠炒之后,便迅速将这依然“充满活力”的一锅倒入锅形筛内,并立即将沙子筛回炒锅里,锅形筛里剩下一堆咧着嘴“笑”的白花花的炒青稞,磨成粉后就是糌粑了。
糌粑的食用方法,先将少许酥油茶倒入碗内,再加些酥油、细奶渣和白糖,最后将糌粑盛入碗里,随即用左手拿碗,右手在碗里不断的来回抓拌,拌匀后捏成小团即可食用。
糌粑具有营养丰富、携带方便等特点,是生活在高原藏族人民的一种最方便的食品。出远门时,只要怀揣木碗或糌粑口袋,带上糌粑、酥油和干奶渣等,无论走到哪里,不用生火煮饭,仅以清水代茶,就能吃上一顿香甜可口的糌粑美餐。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