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作为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地点,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清雍正以后,随着“乾嘉盛世”的出现,腾冲进入了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文化流向腾冲汇聚,向缅甸延伸。地处古丝路要冲的甘蔗寨,以它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位置,成为了腾越至缅甸南线古道上商旅、马帮、军伍必宿的驿站。过往的商贾军民,给甘蔗寨带来了内地的雅俗文化。这样,原本发源于湖北的清戏就被带到了滇西这个小镇子,并发展为了今天的佤族清戏。
清戏传入甘蔗寨后,与当地的“社火”习俗融为一体,改变了“社火”零散单调的状态,展示了人们祈福庆丰、喜气热闹的场面。灵活多变的演出形式,更为群众喜爱。佤族清戏没有职业戏班,是纯粹业余化的娱乐状态,故而是以方言为戏曲语言的一种少数民族戏曲艺术。
佤族清戏的主要特点是台上演员独唱,后台众人帮腔,只用打击乐器伴奏。剧目故事感人,情节生动,言辞优美,人物性格鲜明。声腔有“九腔十三板”,这些曲调抑扬顿挫,融入了地方小调的音乐特色,悦耳动听,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佤族清戏的伴奏一般是只用小鼓、提板、小锣、小铰子等,以“打打采台次台采台次台采台采”一类简单的锣鼓点,在戏中起间隔唱段的作用。后来受其他剧种影响,加进了一些大锣鼓的打头,但多数也只是独锤、三锤或四击头打头等。通过对唱腔及伴奏的考察分析,可以看出在音乐唱腔上,清戏的特点是干唱,无徒系竹(弦乐)伴奏,演唱中只用打击乐,每唱一句或一段即用打击乐隔开烘托。
佤族清戏属高腔系统,男女不同台,角色有类似生、旦、净、末的区分。用一种叫“红药”的染料彩脸,显示人物身份。表演时,台上有角色,幕后有帮腔,乐队也有一定规模。甘蔗寨流传下来的剧目有《姜姑刁嫂》、《芦林相会》、《安安送米》、《越墙成仙》等数十折。其声腔有大汉腔、四平腔、高腔、放腔、哭腔及清江引、下山虎、小桃红、柳叶青、哭相思等“九腔十三板”。
清末民初期间,是佤族清戏最为繁荣的黄金时代,除在本寨及其他佤族村寨上演外,还被邀至邻近的各民族村寨演出。滇西抗日战争期间清戏渐渐衰落,剧本戏文濒临灭绝之境。之后,对社会文化、民族文化进行调查时,才将其列为正式剧种。1983年,腾冲县文化馆对佤族清戏与弋阳腔、青阳腔关系进行研究,发掘、整理剧目和唱腔,排演折子戏《安安送米》,参加保山地区民族文艺会演获得成功。2008年,佤族清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缺乏投入加之影视等现代艺术的冲击,佤族清戏的传承已极为困难。当地的非遗传承人李家显,也曾多方奔走和呼吁,尝试培养少年接班人,但响应者较少。眼看着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濒临消亡,艺人忧心忡忡。尽管腾冲县对清戏先后做了大量的调查、发掘和整理工作,但现在仍面临失传和流失速度太快的危险,当地面临的传承形势依然很严峻。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