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景东境内的彝族,大多居住在无量山上,海拔高,年平均气温14度,传统的羊皮褂就是冬季最好的御寒之物。唐代《地理志》对当时西南夷人就有“男女悉披牛羊皮”的描述,由此可见,羊皮大概是彝族最古老最实用的服饰,而当羊皮褂遇上古老的歌舞,就衍生出了彝族充满原始而野性的羊皮舞。
羊皮一穿,气势如山,弦子一响,双脚发痒,调子一唱,浑身舒畅,这是对羊皮舞最生动的描绘,也是对它特点的生动总结。
羊皮舞是彝族传统歌舞,它是一种有组织的民间帮派,常常有固定的十几个人组成。主要由“大三弦”、“芦笙”、“笛子”伴奏,用右手有节奏的敲打左手中的羊皮,边歌边舞。羊皮舞主要流行在丧葬、进新、讨亲嫁娶等场合,尤其在“火把节”和“春节”非常隆重。
羊皮舞舞者,不分男女老少,身披羊皮褂,在三弦、芦笙、竹笛等伴奏下,边歌边舞,舞至酣处,激昂沸腾,羊皮褂子一脱,翻卷出皮里,执于左手,右手拍打皮褂,犹如击鼓,砰砰作响,舞步踏在鼓点上,跺起滚滚的红尘,自由,率真,直抒胸臆,尽情挥洒生命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热爱。
对于当地的传承人吴治东来说,这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他也忙碌了起来。除了组织村民开展羊皮舞的排练外,还常常到村里的小学开展羊皮舞培训课程,给孩子们讲述安定彝族有着景东十三怪之一的“羊皮褂子穿在外”的来龙去脉。
除了羊皮舞入选,迄今安定镇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4项,其中省级项目3项,为大帮腔、羊皮舞、彝族传统刺绣;市级项目1项,即彝族跳菜。有非遗传承人27人,其中省级4人,市级3人,县级20人;已建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1个、民族文化传承示范村1个,有关部门将更加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使得这座拥有着悠久历史小镇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