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舞、马鹿舞是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思茅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傣族民间用于喜庆祈福场合的道具舞。每逢泼水节等民间节庆活动,人们都要扎白象、马鹿跳舞,以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
白象舞道具造型分白牙白象和红牙白象两类,舞蹈意义相同。马鹿舞傣语原名“戛朵”,“戛”意为玩、耍,“朵”相传是一种形似马鹿的长体、长角的神秘野兽,“恩朵”即模仿这种野兽跳的舞。由于“恩朵”与马鹿舞形象、跳法近似,久而久之民间渐将两者合二为一,统称为马鹿舞。舞蹈起于古代先民居于山林常与大象、马鹿交往对其产生好感而跳舞模仿,相传大象是佛的使者,“朵”是去朝佛时被佛发现的,它们后来都成了拜佛舞蹈的内容。
白象、马鹿道具用竹木扎制衬架,上糊纸布并饰以须穗绒毛、亮珠,适当加以彩绘,使眼、鼻、嘴、牙、尾等能随意摆动。二人将上身钻入其内,一前一后挎架着道具,操纵进行表演。马鹿舞一般是两只马鹿配合在一起表演,脚上基本动作为走步、点步、跳步、碎步跑、起伏步。白象舞的舞蹈动作按舞蹈分类法可分为原地后踢步、踏步转身、前进或后退踏步、双吸腿跳、双脚跳步转圈、前腾跃步、抖身踏步7种舞蹈动作。两种舞蹈通常同场演出,在象脚鼓、铓、钹等打击乐伴奏下相配共舞,动作有的仿生,有的夸张,忽而跳跃,忽而翻滚,动头摇尾晃身,姿态优美又生动有趣,富有艺术魅力,能营造出热烈欢腾的喜庆气氛。两种舞蹈均由男子表演,在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大型活动中,马鹿数量不限,少则两只,多则十几只。
白象舞和马鹿舞是傣族特有的舞蹈,历史悠久,传承情况良好。目前,临沧傣族白象舞在勐永镇仅杨永富能制作道具,能完整进行表演者也大多为老年人,年轻一辈中缺乏掌握白象舞表演技巧和道具制作的人。马鹿舞在孟连傣族村寨流行盛广,勐马镇和娜允镇的30多个村寨都有多人会跳马鹿舞,勐阿马鹿舞腿脚动作富于跳跃,更具武术性,而勐梭的马鹿舞动作舒缓灵活,表演性较强。
白象舞的舞蹈特点
白象,在傣族人民中是幸福吉祥的象征。每当傣寨有大喜事或过盛大节日,傣家人便要跳起白象舞庆贺。傣家人抬着起舞的白象是用竹、木、白布和棉花扎成的,与真象一般大小,象头、耳朵和鼻子可以活动。象头上安放着9面圆镜,象身均匀地缀有各种图案的银币;象背上扎有孔雀鞍,美丽的孔雀头、翅膀和真的孔雀尾羽毛一样会随着象的跃动而晃悠。孔雀鞍上还驮着一个五颜六色的八角亭模型。
白象起舞,主要靠两个精壮的卜冒(傣语:小伙子)舞动。前边有位波涛(傣语:大爹)拉着象鼻子牵引,旁边有三个小卜冒有节奏地跳起象脚鼓舞陪伴。激越奔放的象脚鼓敲起来了,白象也随着鼓点起舞了。只见它四腿灵活自如,时而跃起,时而匍匐,时而转身,时而疾行,是那样地逼真,那样地传神。跟在起舞的白象后面有一位穿白上衣的咪涛(傣语:大妈)不时将一把把米花撒向空中。随行围观的人群中不时响起一片“水!水!水!”的欢呼声,欢庆白象给傣家带来的吉祥和幸福。
傣族马鹿舞
“凡光罕”直译为金鹿舞,是以鹿的模具作为道具在鼓声、锣声伴奏下表演的兽类舞蹈。傣族的马鹿舞是一种带道具的舞,道具身长一丈,颈长八尺,用竹篦编成四十五公分的圆圈,外面用布包起来,剪碎的白纸粘在上面做为羽毛。一般由俩人合作扮一只马鹿,前面的舞者饰马鹿头和前半身,用棍支撑颈部做划字动作,后面的舞者掌握尾部,向两边做敏捷的小跳及跌扑、腾转等动作。舞步、鼓点均与孔雀舞相似。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