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印象中,傣族的舞蹈较为出名的就是孔雀舞,它起初是男人跳,后来才在一系列女性舞蹈家的创新发展下,变成了我们熟悉的柔美形式。其实傣族的另一种舞蹈,也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明代的《百夷传》一书有云:傣族“以羊皮为三、五长鼓,以手拍之”。说的象脚鼓舞蹈,它是傣族舞蹈中流传最广、最有物色的一种群众性男子舞蹈。因挎着形似象脚的鼓起舞,故名象脚鼓舞。 象脚鼓舞在傣族的文化生活中 占有重要位置。每当工余、节日或赛鼓盛会,身背象脚鼓的小伙子从各村寨赶来,跳起矫健、浑厚、灵活的象脚鼓舞。
傣族象脚鼓舞的表演可分两种类型:一是击鼓而舞,傣语称为“协光”,其中包含有单人舞、双人舞、对舞、群舞等形式;二是跟鼓而舞,傣语称为“嘎光”。“嘎光”中的“三道弯”源于早期人类采摘树上果实的动作,后成为傣族及南亚、东南亚国家许多民族特有的舞蹈造型。
根据鼓的大、中、小形状有三种跳法:大象脚鼓舞、中象脚鼓舞、小象脚鼓舞。小象脚鼓舞为西双版纳所独有。小象脚鼓约80厘米长,用圆木镂空做成,两边蒙以牛皮或羊皮、麂皮。有的还在鼓尾插上一簇孔雀羽毛,以美化鼓身,还可显示鼓尾摆动力度。舞步灵活跳跃,以斗鼓、赛鼓为特点,一般为二人对赛。两位舞者,以灵活机智的进攻、退让、躲闪,最后以抓住对方包头或帽子为胜,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竞技性。
中象脚鼓约120厘米长,一般用拳打,以鼓音长短、音色好坏及舞蹈时鼓尾摆动大小为标准,不限定人数。大象脚鼓舞,鼓约160厘米长,舞蹈动作不多,以打法变化、鼓点丰富见长。一般情况下,大鼓用支架安放在庙里,由于笨重,很少搬动,只能在庙里敲,小鼓则在过傣历年、过赕和唱歌跳舞时敲。如果是在庙里过赕和过泼水节,要先敲大鼓然后才能敲小鼓,这是祖传的规矩。在节日的表演场上,几名肩挎象脚鼓的男子边击鼓边跳,用拳、掌、指不同部位击打鼓面,发出不同节奏和声响,双脚有力地向前移动,模仿大象在森林中踱步。舞者腰、腹、臀部随着膝部的起伏,前后晃动,姿态稳健、热情、潇洒,很具艺术观赏性。
象脚鼓舞历史悠久、节奏明快、富于变化,极富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2006年被云南省政府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于群众基础较广,影响范围较大,因此它的在当下也能够得到很好地传承。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