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巴节”也称为“哑巴会”,是祥云彝族除火把节外的另外一个重要民族节日,而比起火把节的地域、民族上的广泛性,“哑巴节”更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在祥云境内的彝族居住区中,东山彝族乡也有举办“哑巴会”的传统,但以大营彝族村七宣自然村每年正初八举办的“哑巴会”场面最为浩大,影响也最大。届时万千人前往参加,野猫山下,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相传在很久以前,由于自然灾害,加之兵荒马乱,七宣村的彝家人生活十分疾苦。寨子里有一个漂亮善良的哑巴姑娘,为了村民的生活,四处奔波寻找食物和药材。后来,哑女感动了龙王,被龙王纳为妃子,并且为龙王生下了孩子。
哑女依然挂念着乡亲们,就与龙王约定,每年正月初八,让她带着子女去跟村里的乡亲见面,并带去雨水和药材。而村里的人们为又能见到美丽善良的哑女欣喜若狂,全村聚会,用跳哑巴舞的方式,与哑女共享重逢的幸福。
这热烈狂放的舞蹈一年年跳下来,自然灾害越来越少,病魔也渐渐远去,彝家人和周围村庄的各民族居民,从此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过“哑巴节”和在“哑巴节”上跳“哑巴舞”的习俗,也就一年年一代代流传下来,直到今天。
在大年初一的时候,村民就在广场上分别用三根木头搭好大小不一两个高高的三角架,供“玉帝”和“五谷神农”居住。哑巴节这天,屋架上扎满青松,屋顶上驾着“龙头”。画脸文身的“哑巴”和身着盛装的彝家人打跳、嬉戏、祭拜、乞食等,直至送龙上天、普天同庆,祝愿彝家年年吉祥、岁岁平安。
神秘怪异的四个“哑巴”最引人注目。他们是“三象”的象征,常由彝族青年中最剽悍者担任。“哑巴”不穿衣裤,脸上都抹着烟灰,身上画着二龙抢宝、双凤朝阳等图画,象征吉祥如意、爱情美满、人丁聪慧。四个“哑巴”不说话,出场时大声吼叫,叫开“天门”,时而安静地以“三象”身份享用村民供奉在桌上的八大碗、九十九道菜和各种点心食品,时而又以打跳、欢腾、甚至是挑逗的各种娱乐方式笑脸相迎,代表盛情的主人邀请各方宾朋入席。因“言语不通”,就用各种手势和手中的金竹嬉戏笑迎恭请。在鼓号、铙、钹引导下狂舞而来的二龙,则是“九龙”的象征。相传“九龙三象”曾上天帮助彝族先民向玉帝祈求降下甘霖、降下吉祥,让彝家人过上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好日子。
为了使“哑巴舞”传承并发扬,在相关部门、学者的大力支持下,“跳哑神”搬上了舞台。其中,以大营彝族哑巴文化为内涵的舞蹈《姆的馁》(译意:哑巴神),通过艺术手段的加工处理,再现了彝族古老而神秘的文化,塑造了彝族人民粗犷豪迈,对生活充满自信与乐观的民族形象。
这里有豁达的自然风光,美妙的彝家调,彝族热情的美酒,还有令人震撼的舞姿,这些无一不体现彝族人民的豪放和自由,奔放和粗犷,更体现彝族人民对客人的大方热情。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