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绚丽的五色服饰

2020

12/24

17:07

来源

云南季

民族的服饰同样是我们研究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白族的“风花雪月”女子头饰,纳西族的“披星戴月”披肩,都有本民族的独特性,而今天我们说的,同样是有着“五色衣”的昌宁苗族服饰。 

五色衣,色彩以红、绿、蓝、白、黄为主,辅以其他颜色。五种主色中,又以红色为主,和中华民族对红的喜爱如出一辙,表现出中华文化的一体性。各种色调对比鲜明,有素有简,具有素而不简,彩而不繁的艺术效果。多种色彩的融合,就像天空中不同的色彩和深度,又如大自然的四季光芒,熠熠生辉。色彩主次搭配得当,使整个画面虚实鲜明而又和谐,这种自由大胆的色彩观念,反映的正是苗族人民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对色彩和审美的认识和理解。

作服饰是苗族女子一生中的大事,每个苗族女子到了七八岁就跟着母亲学习织布和刺绣,从小就练就了一双挑花绣朵的巧手。待嫁的姑娘要自己精心刺绣一套新婚礼服,这套礼服在结婚时要穿戴,婚后则妥善保存至去世时用作寿衣。可以说,苗族服饰也是苗族婚丧文化的一种表现符号。一套完整的苗族妇女盛装包括包头、上衣、披肩、围腰、腰带、短褶裙等大小十八件,被形象地称作“十八一朵花”,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以下几个部分: 

包头,苗语称为“裹圈”。大迁徙时的民族特点,都有“打歌”时手拉围圈的动作,表示团结能战胜一切,团结就是太阳、月亮;在迁徙最多的苗族中,这种团结的精神不仅反映在舞蹈上,而且体现在服饰上。苗族的裹圈,每裹一圈就是一次团结的力量,一种精神的传承。

长袖上衣,苗语叫“抄”。各种花纹、图案均绣在袖子上。长袖上衣有上、中、下三圈珠串响铃分层排在长袖上,分别代表天、地、人。苗族妇女的长袖上衣上的动物、植物等图案,三圈珠串响铃,体现了苗族千百年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是苗族文化的重要体现。

马褂,苗语叫“瓜”。多是同一图案经过反复排列而成。如用16瓣瓜子围成一圈,组成一个太阳,表示苗族对太阳的崇拜,下面再用4个三角型组成一个正方形,表示田地等。苗族妇女领褂上的太阳图案,体现了苗族对太阳的崇拜。万物生长靠太阳,表现了苗族千百年来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四个三角形组成的田地图案,体现了苗族感恩大地,永远铭记大地母亲。图案中被太阳包围的大地,表现了和谐的大地上阳光普照,万物欣欣向荣。苗族的服饰,又是一部朴素的苗族哲学史。

披肩,苗语叫“结浪抄”。相传当年拥有洞庭、鄱阳等湖的苗族先民再次壮大,但由于屡次遭受尧、舜、禹等部落的进犯,再次被迫大迁徙,当他们离开洞庭、鄱阳湖,看着水中的月牙,她们做成了肩上的披肩,并把许多贝壳坠在披肩上以示对故土的怀念。

围腰:围腰是苗族服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大围腰和小围腰,相传由蚩尤的战袍演变而来。

百褶裙,苗语叫“大”。苗族的祖先生活在黄河中下游一带,那里冬季白雪皑皑,于是纯洁的少女就仿照冰雪的洁白织成了百褶裙,百褶裙的皱褶表示白雪皑皑下起伏无尽的山峦。

昌宁苗族服饰上的图案题材众多,主要有鸟的图腾,艳丽的蝴蝶,花朵,彩色的线条,回环式的方形纹,几何纹,云纹,水纹,菱形纹,鱼虾图案。妇女的飘带,色彩由红绿黄白四色交替使用,上下两部分为横条图案,中间用写实或夸张的造型手法,刻画众多的历史,人物,动物,花草的优美图案,结构极为严谨。不仅体现了精湛的刺绣工艺,更体现了苗族的几何学基础,集历史,纺织,刺绣,美学,音乐,哲学,几何于一身。纹样既简单又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搭配上精美的诸多银饰品,衬托得苗族妇女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这种精美的制作技艺,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是仍然不能完全解决它即将面临失传的窘境。当地代表性的制作传承人陶美元说,在服饰制作过程中最难的还是需要图案的刺绣,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已经不会传统的绣法了,自己坚持的也挺难。就连从20岁就开始学习这项技艺的杨学菊,现在已经30多岁,还没有说完全上手,要靠教自己的婆婆来完成整个流程,足以可见,这个技艺的耗费心力,不是一两天能够看到成效的,也或许是它至今也没走出去的原因。近年来当地开展了一系列专人培训,修复机器,开展技艺展示等活动,也希望能够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昌宁苗族的服饰制作工艺,能够较好的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史纪明珠)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