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总是以勤劳的形象为人们所称颂,而蜂蜜的产生也多半有着只有在辛苦过后才能收获甜蜜的潜藏寓意。在云南的双江县大直南村,有这样一群崇尚蜜蜂文化的布朗族人,他们每到节日都会跳起蜂桶鼓舞,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以及祈求来年丰收的美好愿望。
这种舞蹈的由来有一个奇妙的传说。相传,在混沌初开的远古时代,天上有九个太阳无遮无拦炙烤着大地,地球生灵涂炭。那时地球上万物通心,互为依存。为改变生存现状,地球上的生灵推举善于飞翔的白鹤王上天请求执掌地球生灵命运的天神帮忙,减少太阳照射。白鹤王在九重天上发现众神仙不理正事,在寻欢作乐。白鹤王一怒之下飞腿踢断水塔天柱。导致天下雨下了整整49天,洪水几乎弥漫了整个大地,眼看洪水就要毁灭一切,一群蜜蜂将信息通报给了天神,请他来救凡人,才有了后来人类繁衍的故事。
为了报答蜜蜂的救命之恩,布朗人用空心树筒给蜜蜂做成了家,与人类居住在一起,蜜蜂也感谢布朗人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每到花开时节,蜜蜂都早出晚归地去采花为布朗人酿造甜美的蜂蜜。在蜜蜂的启示下布朗人民知道了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丰收,布朗族群众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足,足以可见蜜蜂在当地人心中的重要性。
跳舞时候道具的蜂桶鼓的制作,其实非常简单。以攀枝花树或柳树挖空树心,两端蒙上牛皮制成,整个鼓直径一般25—30厘米,高70—80厘米,鼓棒直径三四厘米,长四五十厘米,两端系上彩色布条,就完成了。
舞步分为三步和五步两种。演出时,由两名年轻男女双手各持一条“帕节”(即毛巾)在前面跳“帕节舞”引导,舞蹈动作主要是甩手巾。其后是蜂桶鼓队,一般为4—6只,后紧随2只象脚鼓,之后是6人敲打的大、中、小芒和镲,最后是跟着跳舞的人们和助兴的老幼。蜂桶鼓舞的节奏明快热烈,几种打击乐器相配合,“嘣咚、嘣咚……嘭嚓、嘭嚓……锵切、锵切……”,高、中、低音融为一体,独具情趣。动作大方、潇洒、粗犷、活泼;舞姿轻盈、柔和、细腻。
蜂桶鼓舞的传承以舞场为主,舞蹈动作刚柔相济、舒展大方、节奏明快、气氛热烈,有很强的观赏性。它植根于民间,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布朗族的原始舞蹈,包含着布朗族社会礼俗、宗教、农事、天象、人生价值观等内容,记述的是一部布朗族发展史。
这个项目在2008年被列为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是它的传承情况仍然不容乐观。代表性传承人朱开富在当地成立了布朗蜂桶鼓队,最近几年也受邀到省内外演出,使得这一独特舞蹈形式走出大山,同时当地也开展了“蜂桶鼓舞进校园”的活动,让学生在课间学跳这种舞蹈,从小就培养他们关于这种舞蹈的知识,相信在一系列措施的帮助下,这种舞蹈能够在新的时代中较好的被较好的保护传承。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