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探秘象脚鼓制作——傣族的特别乐器

2020

12/29

11:21

来源

云南季

傣族群众中,有我们熟悉的两种舞蹈,孔雀舞和象脚鼓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后者在表演的时候,除了灵活生动的舞蹈动作,也离不开乐器的伴奏。在云南临沧的临翔区,就有着制作象脚鼓的传统,精妙的手工技艺,为我们留下了极佳的民族宝藏。

传说很早以前,傣族地区野象成群,有位猎手将一只离群小象带回家中,经过驯养结成亲密伙伴,象能帮助人做各种活计,成为勤劳、善良的象征。一天猎手骑象去打猎,在林中听到风吹空心枯树嗡响,便用笋叶蒙住弹出了动听的声音,回家后便用一段芒果树挖空做起鼓来。做成什么样呢?这时在他脑海里便浮现出大象稳健的步伐,于是就照象腿的形状做成了象脚鼓。 

象脚鼓的形制大体固定,鼓足呈喇叭口状,其上绘有莲花图案。鼓身多采用一般当地的曼孟树(即芒果树)掏空树心制成,鼓面蒙以黄牛皮,皮面固定在鼓腔边的圆形藤圈上,鼓胸下部收束处也设一小型圆藤圈,用细牛皮条将两藤圈往复勒紧,并可调节鼓皮的张力,控制发音高低。如果在演奏前,用蒸熟的糯米饭做成茶杯口大的一个环,贴于鼓面的正中,拳击环内,鼓便发出沉重的响声,可远闻数里。若不加糯米环,则鼓声清脆,但不能及远。鼓除作伴奏外,多为男子舞蹈时用。光亚通体绘有颇富民族特色的五彩图案花纹。系于首尾两端的鼓带,制作细致,刺绣精美的民族图案, 鼓带一侧,或缀以金黄的穗边,或织作网状,网上缀以各色绒球。节日期间,鼓身也穿上缀有彩球的网状“鼓衣”,尾部插一束孔雀羽毛。

 临翔区傣族象脚鼓手工制作技艺沿袭了傣族古老的制造技艺,制作工序十分复杂共有十道工序,且要求精细,一只象脚鼓从选树到制成大约需要3-4个月时间,凸显着手工艺人的水平。

1. 选树。必须是生长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老树,最好是椿树,其次是枝花树和杨抑树。因为这些树木坚韧牢实易于刻。

2.开工仪式。开工要请安章及查头举行仪式,内容有敬查树、敬天官敬水查、敬军事神、敬安全查、敬嘉心、敬과魂神、敬佛祖等。

3.下科。将一根木锯成鼓的尺寸。

4.浏绘画线。

5.内部镂空。趁树未干的时候把树心凿空成型,再用砂缬将内磨平。

6.外形凿刻。用推刨把外推平。

7. 雕刻图案

8.第八道工序:謀制鼓面,成型后将牛皮扎到做好的鼓上。

9.打磨。

10.上色彩饰。上漆,边儆边使其风干,这一过程大约要半个月。 

2010年,临翔区象脚鼓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傣族老人俸传诗被定为象脚鼓制作艺人。象脚鼓从制作技艺上看,有傣族传统的木雕技艺、绘画技艺、编织技艺和傣族的吉祥文化,既有原始的扎制、竹编工艺痕迹又有科学的构想设计,还蕴含涵深厚的傣族传绕文化精髓。象脚鼓手工制作技艺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它们文化的组成部分,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象脚鼓制造艺人已越来越少,年轻人认为这个活很累不愿学习,早期跳象脚鼓舞的艺人都会制作,而现在已经出现了表演与制作分离的情况。目前,手工制作的象脚鼓,每只市场价大约在500-1500元,可是它对于傣族文化的体现等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责任编辑:史纪明珠)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