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里雪山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境内,地处滇、川、藏三省结合部,是康巴地区最大的一座神山,和西藏的冈仁波齐、青海的阿尼玛卿山、青海的尕朵觉沃并称为藏传佛教四大神山。
在此之前的原始文化时期,即苯教尚未起源、传播普及时期,就已有赞颂和祭拜神山的习俗。苯教文化时期转山(也称转经)习俗兴起。藏传佛教兴起后,转山朝拜活动内容被充实和丰富。
梅里雪山是唯一一座因文化保护而禁止攀登的高峰。历史上,卡瓦格博转山线路有三条,被称作大转、中转和小转(即内转、外转和中转),三条线路或围绕整座山脉或围绕主峰群或在主峰正面腹地进行叩拜。
“梅里神山祭祀”于2014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梅里神山祭祀”的时间为每年的5月30日,由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定。
神山有等级序列,分为世界级的神山、全藏地的神山、区域性的神山、村落神山、家族神山。之间的关系是按照从高到低的序列进行统领,也就是从低到高建立起依附和隶属关系。
神山还根据精神境界分超世间神山和世间神山,即超世间神山因获得佛法加持而已解脱世俗性情,世间神山虽有神性品格但仍在六道轮回之中,莫助于人类或有情众生的解脱事业。
神山文化因其对宇宙和自然的独特思惟形式,对自然尊严和保护的积极作用受到现代科学的关注,有学者和专家将神山称之为“自然圣境”。
德钦地区祭山活动十分流行,其形式有煨桑、悬挂经幡、风马旗。
煨桑是祭山活动最为隆重的形式,藏语成为“桑杜”,既有以村落为单位的集体祭山仪式,也有以家户为形式的祭山仪式。祭山地点也分别有山头祭山,村间公房祭山,家户房顶祭山。
祭山仪式有的地方由寺院僧人主持,有的地方由“阿曲”(受过戒的俗人祭师)主持。祭山仪式上有招福仪式、刀赞、喀夏(说笑话)、迎宾祝酒等习俗。“梅里神山祭祀”仪式程式完整、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包含了传统知识教育、经典传承运用、民间文学、服饰、雕塑、舞蹈、说唱等等方面,集社会性、文学性、艺术性、宗教性、星相学、民俗性为一体,是德钦地区集合度很高、内容包罗万象的民俗活动。
梅里神山祭祀仪式有:开幕式,制作祭祀供品,祭师搭建祭台、摆放供品、诵经等,“扎拉佳”仪式和即抬举战神,祈福锅庄,省级非遗名录“德钦藏族弦子舞”展演。
神山信仰起源于古老的祖先崇拜,经历了原初文化、苯教文化、佛教文化的涵化、浸润,是一个被不断演绎的信仰习俗。
就藏族的神山崇拜观念而言,人们并非仅仅崇拜的是作为自然物体的山,而是崇拜隐居于自然物体山背后的被认为具有超自然的神灵。为了表示虔诚及得到神灵的护佑,藏族人民通过祭祀神山,找到了人与神灵相互沟通的途径。
神山祭祀仪式贯穿了苯教万物有灵观念和佛教珍爱生命的观念,其倡导的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敬重生命的思想,对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的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人的行为有较强的约束力。
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热爱自然,形成了和谐共荣、和平共生、真诚质朴的焚烟敬水、祭祀祈祷习俗。自 2015 年至今,德钦已连续举办了五届梅里神山祭祀日活动。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了神山文化,充分发挥了神山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文旅大融合中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提高了广大群众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激发群众在传承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热情,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文化、参与文化、支持和推动保护传统文化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