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农民伯伯就只会耕耘土地,等待丰收,谁说他们就不会是隐藏的武林高手,在个旧的团山,你将会接触到这样一种属于杂家的民间武艺,无门无派,招式繁多,与当地的舞狮活动一起活跃于民间的重要场合之中,成为了一朵奇葩,它就是团山彝族民间武术。
这门表演始于清初盛于清末,起源于团山彝族人民田间地头的劳作之中。当地历来就是屯兵之地,村民勇敢尚武,或许也正是因为此,历经时代的发展,才能够逐步形成别具特色的彝族民间传统武术。
在团山,不论是刀枪剑戟还是斧钺钩叉、或者是柔中带刚的双节棍,村民们都能耍得有模有样,而这些兵器就是他们日常农活所用到的农具。常用的武术兵器有彝族大刀、枪、花棒(对练)、彝族棍(齐眉棍)、彝族三尖叉、钩镰 、链甲(双节棍)、流星、耙、锄头等。
套路是这种武术中的一种独特形式,也是区别于其他武术的一大技术特征。彝族民间传统武术有固定的套路与招式,并以其竞技性、实用性、观赏性和娱乐性而深受民众的喜爱。
彝族自命为虎族,有崇虎、敬火、尚黑、尚武、崇尚自然、崇尚刚强的审美观,过去为了保卫村寨,猎取食物,学会了与野兽搏斗的技巧和方法,总结了与人搏斗的经验。他们模仿野兽猎取食物的本领,如:虎跳、猫扑、狗闪、鹞翻等动作,形成了具有彝族特点的拳打、脚踢、摔抱等实战技术,彝族把它称之为“决打”。
还有一种纯属表演的器械演练,分单人表演,双人对练等。其显著的特点是:套路短小、简捷,动作朴实、精悍,节奏明快。有的套路是一组动作纵跳着打四方,一些招式模仿劳动和生活的情节,惟妙惟肖,无拘无束、纵情奔放。
团山村的民间武术练习者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宝贵遗产时,对彝族民间武术进行传承和保护,使彝族民间武术发扬光大。彝族民间传统武术作为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对活跃文化生活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目前,省、州、市分别出台了相关政策,完善并保护团山民间传统武术。个旧市人民政府成立了非遗保护领导小组,负责传统武术的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个旧市文化局成立了专门的非遗保护工作机构,开展彝族民间传统武术的建档工作,旨在收集更多的资料丰富并扩充非遗项目。各民间团体组织也以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彝族民间传统武术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妥善保存,团山村多年来也举办了一系列文体育活动,武术队多次参加各种竞赛表演活动,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