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鹤庆白族的特别调子

2021

03/09

16:56

来源

云南季

甸北田埂调主要流传于鹤庆县白族聚居地区和部分汉族居住区,以县城最北(即甸北)广大田埂调爱好者的演唱为代表,深受群众喜爱。2017年6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甸北调子最动听,出自心窝情意深。清水锅中煮菜,不放油盐味也真……“甸北田埂调”的格律形式独特,唱词排列别具一格。较为流行的句式,唱词为七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等,其中七字句居多,上下句对仗工整,每两句词为一组,每组唱词前面加个歌头“阿妹(哥)呀”两句唱词中间加“腰花”衬词如:阿妹呀!潭有源头水常清(爱玩爱笑哥的妹),潭水相融不离分。阿哥呀!相交要学潭中水,(爱你爱在心尖上),龙潭烧干心连心……甸北田埂调的唱词,讲究语言美,朴素生动,形象亲切。并借助民歌创作贯用的比、兴手法和夸张、反衬、白描、排比、承递等技巧,使唱词朗朗上口,易唱易懂。如:弦子弹起唱乡音,土腔土调情意真。沙淘千遍出金子,歌唱三遍情更深。唱词让人感受到民间口头文学语言的那种魅力,直朴、形象的美。大量的口头语言,在传唱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千锤百炼,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形象生动的“形态”,准确地表现民歌要表达的丰富多彩的内容,以自己抒情的基调,再借助比、兴手法的渲染来抒发蕴含的哲理,给人以启迪。

甸北田埂调多因在田间和野外演唱而得名。洋溢着浓浓的田野风韵,散发着泥土和庄稼的芬芳,有着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所表现的内容,为多情歌,男子弹小三弦、女子多以树叶伴唱,其艺术风格,旋律轻盈、节奏明快、唱词生动、语汇直朴、比喻形象、感情真挚、联想丰富、意境空阔……甸北田埂调同其他的白族民歌一样,也很讲究音韵,除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意外,还借助和谐、优美的声调传情。一般情况下,唱词的起句、落句的尾字要押平声。因为唱者在唱下句时,节拍要适当拉长,尾音要相应减弱,平声音节为唱者提供了这种条件,再说,调子前面的歌头和句段间的“腰花”不但起召唤作用,促使对方的比、兴灵感,而且还担负着语句间的传承和感情沟通的使命,使对歌双方的情感得以交融,增添歌的风彩。甸北田埂调起源于白族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在劳动中以歌谣的形式嬉戏、打趣娱乐,表达人们的心声,展露悲欢离合,并逐步融入到青年人的恋爱生活中,成为独具民族风格的情歌;通过“对调子”倾诉爱恨情愁,对调子可以清唱,也可以小三弦、笛子、柳叶等伴奏,更加悠扬动人。自鹤庆开埠以来就有传唱,明代屯军开始有汉调融入,流传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对调子的主要内容是表达青年男女间爱慕和思念,也有诙谐打趣挖苦的内容;为一问一答七言二句,自由组合;多采用拟人、比喻、夸张等方法。甸北田埂调是鹤庆白族全民性的歌谣,是当地民族生产和生活、节庆中重要的情绪表达媒介,是鹤庆白族民族精神的象征,每年天子庙会各地高手均要前来赛歌。

由于现代娱乐方式的发展和影响,再则田埂调的演唱不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因此现在青年人中能唱者极少,大多是三十五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在唱,因而亟待保护和传承。目前,已逐步在县内重大节日节庆和传统节日里,大力宣传田埂调,坚持每年在天子庙会举办两场民间对歌会,在文化馆每年举办一届民歌赛,利用集会开展传承活动,鼓励广大青年积极参与。2018年建立了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甸北田埂调传习所,支持鼓励传承人开展传习培训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有力促进了甸北田埂调的保护传承。

(责任编辑:史纪明珠)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