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是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是一种防身和打猎的工具,古代曾用作战争的武器。苗族是中国历史上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属蛮尤部落,伏羲、神农之时,就有了苗族远祖,与远古时代的其他民族部落一样,创造了最早的东方文明。4000多年前,他们就居住在长江以北,黄河以南广阔而肥沃的土地上。炎黄时期,黄帝部落为扩张势力,与炎帝联合攻打蚩尤部落,蚩尤战败。《史记·五记本纪》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诸候,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战败后,蚩尤部落联盟就分化或改组、迁徙。一部分南下,一部分往西南迁徙。虞夏之际,苗族先祖入黔,建立了奴隶社会,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业、手工业、采矿业迅速发展,经济强盛,民族文化发展最为昌盛。
现今分标准弩(又称“洋弩”)和民族弩(又称“土弩”),标准弩是指经过精确测量利用机械加工而成的弩,民族弩选用良木精制而成,仙马的弩就是民族弩,是人工自制而成。弩由扁担、弩弦、弩身、准心、扣柄、弩箭组成,扁担材料用岩桑或岩杉,其质坚硬且韧性好;弩弦古时用牛筋制作,后用自己栽的火麻制成的麻线;弩身材料用岩青钢、木质坚硬;箭头用铁片打制而成,古时用来狩猎的箭头上涂有弩药,弩药是用藤乌、大马蜂尿、一枝蒿几种中药熬制成膏药,猎物受伤见血封喉后死亡。另有耗子头、半夏熬制的膏药只起麻醉作用,可致伤者短暂昏迷,箭身用野刺竹,箭尾过去是用牛皮和鸡毛,现在比赛的箭尾是用塑料等制作。射弩有规定的姿势,分跪姿、立姿两种,距离靶心均为20米。弩具有力量大、射程远、重心稳、准心好等优点。
受当代经济社会的冲击,射弩出现了生存的危机。在仙马村,能够射弩的人越来越少,而能够制作弩的人更为稀少。其次现在年轻人的价值取向正在转变,许多年轻人追求的已经不是这些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东西。射弩时要求的力量特别大,这又是现在青年人不具备的,所以学习射弩的年轻人几乎没有。再次,老一代射弩高手已相继去世,中青年中能掌握射弩技巧和制作工艺的人又没有,射弩和弩的制作传承人后继乏人,处于失传的边缘。
近年来,大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事业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成效,非遗保护责任单位遵循“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理念,拟定了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为龙头,着力打造“芦笙文化生态链”,推动全县非遗传承保护的工作思路,通过每年举行 “元宵节民俗文化巡游展演”、“苗族花山节”、全县文艺调演等文化艺术活动,举办“年度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芦笙舞”、“苗族芦笙音乐演奏”技艺传承专题培训和“苗族射弩公开赛”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大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效促进了大关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市场的发展。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