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端于清光绪年间的建水紫陶,最初主要制作烟斗、汽锅等器物。从民国初年起,在紫陶上由名家书画,采用断简残帖等装饰方法,经雕刻填泥、高温烧制、无釉磨光后,呈现出典雅秀丽、自然斑驳、浑朴古拙、别具一格的金石韵味,以“手工拉坯、名人书画、阴刻阳填、无釉磨光”的独特工艺而闻名于世,器形质如铁、亮如镜、润如玉、声如磐。
一条小巷,两旁林立着各色建水紫陶的门店。这里就是著名的建水碗窑村,隐藏在声名显赫的建水古城身后,貌不惊人。但在千年的日升月沉、斗转星移中,无论市场好坏,碗窑村都固守着建水紫陶的制作传承。
从宋代开始,碗窑村就大规模地烧制陶瓷。 这里出产的宋代青瓷、元代青花瓷、清代生活陶器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碗窑村村后的红坡山山坡上,至今堆积着大量的宋、元以后的陶瓷残片,数座元代以后的龙窑遗址清晰可见。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建水紫陶开始兴旺,先后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全国陶器行业评比中获奖。作为当时唯一的生产企业——建水工艺美术陶厂的产品十分畅销,甚至占领了东南亚市场,并多次被选为赠送外国元首的礼品。但由于产品单一、管理不善,陶厂不仅不赚钱,还连年亏损。多年来,建水紫陶始终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走入低谷。
尽管历经几度兴衰沉浮,建水紫陶的血脉却从未断绝。
2007年,建水县8家紫陶生产单位自费赴北京,参加中国第四届工艺品博览会。此后,全国范围内只要一有展会,紫陶从业者均积极参加,他们的目的十分明确:宣传推介、学习借鉴。同年,在云南省首届“工美杯”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建水紫陶参展作品、获奖作品占据了博览会的半壁江山。
2008年,建水紫陶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在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一件建水紫陶作品获全国工艺美术类最高级别“百花奖”金奖。2010年,建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名陶之乡”;2011年成功申报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