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橘,常绿矮小灌木,地下部分有细长匍匐的根状茎,地上部分植株高10-30厘米。茎纤细,直立或下部平卧,枝及幼枝被灰白色短柔毛。叶密生,叶片革质,椭圆形或倒卵形,长0.7-2厘米,宽0.4-0.8厘米,顶端圆,有凸尖或微凹缺,基部宽楔形,边缘反卷,有浅波状小钝齿,表面无毛或沿中脉被微毛,背面具腺点状伏生短毛,中脉、侧脉在表面微下陷,在背面稍微突起,网脉在两面不显;叶柄短,长约1毫米,被微毛。
花序短总状,生于去年生枝顶,长1-1.5厘米,稍下垂,有2-8朵花,序轴纤细,有微毛;苞片红色,宽卵形,长约3毫米;小苞片2,卵形,长约1.5毫米;花梗长1毫米,被微毛;萼筒无毛,萼片4,宽三角形,长约1毫米;花冠白色或淡红色,钟状,长约5毫米,4裂,裂至上部三分之一,裂片三角状卵形,直立;雄蕊8,比花冠短,长约3毫米,花丝很短,有微毛,药室背部无距,药管与药室近等长;花柱稍超出花冠。浆果球形,直径5-10毫米,紫红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越橘常见于落叶松林下、白桦林下、高山草原或水湿台地,海拔900-3200米,常成片生长。生于高山沼地、石南灌丛、针叶林、亚高山牧场和北极地区的冻原,通常生于稍干燥的生境,但也生于相当潮湿的泥炭土上。性喜温暖的凉爽气候,能耐寒冷,常生于亚寒带的针叶林下,因而性喜散射光照,怕烈日曝晒。适应性强,不怕旱,不怕冷,不怕荫,能适应各地的水土气候,能在荒山、僻地、河边、石缝中安家,也能在庭院、房前、屋后、阳台、窗台上落户。
越橘,叶及果实可入药。叶:味苦,性温;归肾、膀胱经。果:味酸、甘,性平;归胃、大肠经。叶有利尿、解毒之效,主治尿道炎、膀胱炎。果实有清热利湿、止痢之效,主治肠炎、痢疾。
越橘果实含花色苷、果胶、单宁、熊果苷、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等多种成分,其酸甜可口,汁液丰富,可生食,还可做果酱、果酒、果汁、罐头、果糕、果冻等;叶可代茶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