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是我们国家人数较少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在德宏,少部分分布在保山和临沧,创立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建筑、雕刻、舞蹈,其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在寨子中伴随着特别乐器演奏而产生的“水鼓舞”。
相传在1700多年前,一个叫阿龙国扎的德昂族男青年打死了一只老虎,将皮剥下晒在洞口横倒的大树上。由于猛虎凶残暴虐,伤人过多,部落里的人非常气愤,每天用石头和木棒敲击虎皮。因树大空心,覆盖在上面的虎皮就发出恢弘的“咚咚”声,响彻四方,鼓舞人心。几天后,虎皮干了,声音变小,人们就用水泼在上面,潮湿后再击之,声音依然洪大。后来,德昂人就用兽皮和木头制成一种风格独特的圆木大鼓,一开始鼓声作为部落召集人员的信号,再后来水鼓成为了德昂族独有的乐器,每逢节日,德昂人民就伴着鼓声起舞。
制作水鼓的复杂方法,成就了水鼓的独一性。制作水鼓的木头一般为密度较高的树种,取树干笔直的部分将其掏空,并在表面画上德昂族图腾(鼓身一般为直径70公分,长度1.5米),鼓身上留一个鸡蛋大小的孔,便于注水。现在鼓面一般是用韧性好的晒干黄牛皮,鼓边厚实的晒干水牛皮。决定水鼓音色的关键在于调音,而调音的方法就是往鼓里灌水,边灌水边敲击鼓面,让鼓身和鼓面充分吸水湿润,待鼓声雄浑的时候就停止灌水,灌水结束后,还要用粘性好的黄土涂抹于鼓面。这样一来,鼓声不仅雄浑,而且悠扬。
水鼓以形状和个头又分为大、小两种,跳法和打法各有千秋。跳小水鼓舞时,由一男子将鼓横挎于腹前,右手持鼓槌敲大头,左手用手掌拍打小头,另两名男子各持镲、大铓同时击乐,构成交错重叠的节奏,音响浑厚有力,边敲边跳相互交换位置,其间鼓者的鼓槌与钹者的钹盘不时绕出奇妙的花式,配合默契、变幻多端,让人眼花缭乱。众人随鼓声围绕成圆圈踩着鼓点载歌载舞,舞步以“单脚提步绕”为主,动作有“单双蹉步”、“踢脚转圈”、“绕鼓尾”、“崴鼓”、“公鸡打架”、“各显神通”、“蹲跳”、“对蹬”等,偶尔夹杂一些对跳和原地转圈等动作。大水鼓舞则是用固定的鼓架架住鼓身,人在鼓前用鼓槌敲打,动作强劲有力,敲鼓人可正面敲打,或者转身背身敲打,以打鼓人即兴表演而定,旁边另以镲、铓、小象脚鼓围绕伴奏,众人随鼓声而舞,舞步有“单步踢脚”,有“原地跨步转圈”、“对跳”等,手自然向上翻腕绕花做“单垫步抬手翻腕”等动作。
每年在当地的“浇花节”上,都会有水鼓舞的表演。在欢声笑语的聚会上,村民的情感被点燃,人们以肢体为媒介,体现出群体以鼓乐为载体对自然表达尊重的行为,显示了族群生命力的存在与心理能量的宣泄。水鼓舞的发展经历了几度的起伏,在新中国成立后慢慢成为当地的一种规模性的舞蹈,作为德昂族文化艺术的代表,得以焕发新的活力,并在成为了国家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延续着这独特的艺术魅力。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