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经纬之间织出新天地

2021

02/19

17:43

来源

云南季

阿昌族主要居住在德宏州的陇川县户撒和梁河县九保、曩宋三个阿昌族乡。世代传承着绚丽、神秘、多彩的民族文化,织锦文化也是阿昌族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织锦工艺品以款式奇特,图纹别致,色彩斑斓,质地厚实著称。 一丝丝普通的彩线,到了阿昌族妇女的手中就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图案。我们只看到美丽的服饰,却不曾看到他们辛劳的背后付出了更多。精工细作出绝美工艺,每一条彩色的织锦,花费的时间短则十天半个月,长至半年。她们也把浓浓的民族之情烙在了织锦上。

阿昌族纺织历史悠久,明代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春六记“妇人以五采帛裏其为饰”,明李思聪《百夷传》记峨昌“以花布系腰为裙,胫青花行缠”,而道光《云南通志》引《清职贡图》“系花褶而跣足”。从这些零星记载中也可看出早在明清阿昌族已经掌握成熟的织锦技艺。

打铁和纺织在阿昌族的社会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过去有“伙子看打铁,女子看纺织”的俗话。对于当地土生土长的女性来说,纺织可以说是必备的技能,阿昌族有“一天要织三机布,一夜要登步三机,织到鸡叫放下刳,打个哈欠做饭去”的民谣,真实地反映了阿昌族妇女的辛劳。

当地的织锦制作工艺非常精细,整个流程概括主要有:浸线、打线、经布、拾扣、织锦。制作出的成品,也大多分为两大类,分为经锦和纬锦。

经锦,阿昌族经锦以彩色纱线作为经线,以黑色纱线作为纬线交织而成,一般织一机为一条花腰带,花腰带宽7-8厘米大约四指宽,长度因人而异,一般2.5米左右,最长的有4米。花腰带两头有穗络,大约20-30厘米,用于吊系蚂蚱花和花球缠于腰间。花腰带中间有几何形的纹式图样,以红色为基调,织一条或两条条形纹样的花心带,花心带一般以白色为主,根据需要在配以其他颜色。花心带分双花心和单花心带两种:双花心花纹有20多种,单花心有10多种图案,这些图案多与阿昌族生活有密切关系(南瓜子、黄瓜籽、丝瓜子等植物种子,鸡嘴、羊角、鱼眼等动物形态),表达了阿昌族对生产生活中接触到的动植物的细致观察,和创造性临摹。

纬锦,阿昌纬锦以黑色纱线为经线,与两组纬线交织而成。两组纬线中:一组为黑色纱线做通纬,形成织物的底部;另一组为彩色纱线做纹纬,根据花纹的需要排列,起花的纹纬与经线相交显现在织物的正面,而不起花的纹纬沉于织物背面。从阿昌纬锦用途来看,主要用于制作筒裙(阿昌语称为“姆支”,新婚时穿的筒裙称为“姱姆支”、已婚妇女穿的花筒裙称为“阿贡九”)、围裙(阿昌语称为姆支)、

由于习俗的原因,阿昌族的女人过去基本上是自己织锦做筒裙,倘若谁不会织锦会被其他人笑话看不起,认为是没本事,连自己的穿戴都不会做。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年轻阿昌族姑娘逐渐变得“时尚”起来,不再穿民族筒裙,织锦的手艺也逐渐流失,会织锦的阿昌族姑娘越来越少,传承这门技艺也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2003年,云南省启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工程,2005年,阿昌族织锦被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梁河县文体局在九保阿昌族乡永和村组织成立了“阿昌族织锦合作社”。

随后,梁河县文化馆在曩宋乡弄别村、九保乡勐科村、九保乡横路村等分别挂牌设立阿昌织锦传习点,每个传习点配备了阿昌族织锦技艺展示板、织锦作品展览柜、纺织设备等。通过开展传习培训,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阿昌族妇女掌握了织锦技艺,将它同当地的旅游业结合,走出了一条适合的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史纪明珠)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