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半年多的准备和录制工作,曲靖市马龙区马鸣乡咨卡彝族火草褂技艺将登上央视舞台,向全国观众展示彝族火草褂技艺。《咨卡火草褂》传承故事时长在15分钟左右,于年底或明年初,在中央电视台第四台国际频道播出,全国的观众届时都能关注到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彝族火草褂手工纺织技艺。
彝族火草褂是彝族服饰的代表,据史载,由于当地不产棉花,古时彝族人民着装以火草褂等为主。根据(《云南通志》卷182)记载,明清时期,云南干彝以麻、毛和棉织品为主,“织麻,捻火草为布衣之,男衣至膝,女衣不开领,缘中穿一孔,从头下之,名‘套头’。”这里记载的干彝的“火草”衣,就是咨卡彝族村的“火草褂”。
咨卡彝族村村民祖祖辈辈传承的火草褂手工编织技艺,工序十分繁杂,且要求精细,不然很难编成精美漂亮的火草褂。从上山采摘火草叶到编成火草褂,有10多道工序,编织一件火草褂要20多个工日。
该村唯一的火草褂手工艺传承人李桂兰已经68岁,20岁时她跟随师傅李水凤学艺,至今已48个年头,也是拍摄故事的主人公。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